273盛夏时节,高温带来的不仅是不适,更可能引发致命的危机——热射病。作为一名重症ICU护士,每年夏季我们都会接诊多位从急诊转入的热射病患者。许多人最初都以为“只是中暑”,却不知这竟是多器官衰竭的起点。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热射病从轻到重的全过程,并分享关键的防治知识。
认识热射病:不只是“中暑”那么简单
热射病是最严重的中暑类型,是在高温高湿环境中,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衡,核心温度迅速升高(通常超过40℃),伴随意识障碍(如谵妄、抽搐、昏迷)及多器官功能损害的临床综合征。它具有发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的特点,本质上是一种全身性的“热损伤风暴”。
热射病的三个阶段:从不适到器官衰竭
第一阶段:热应激与热衰竭(体温<40℃)。人体通过出汗和皮肤血管扩张来散热,导致脱水及电解质紊乱。表现为大量出汗、口渴、乏力、头晕、恶心呕吐、心率增快等。此时若能立即脱离热环境、降温补水,大多可以很快恢复。
第二阶段:热射病启动期(核心温度>40℃)高温开始直接损伤细胞:①中枢神经系统:出现谵妄、嗜睡、抽搐、昏迷。②心血管系统:皮肤血管扩张导致心脏负荷加重,可能引发休克。③凝血系统:高温烫伤血管内皮,启动凝血级联反应,易形成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第三阶段:多器官功能衰竭(“瀑布效应”)。这是最危险的阶段,各系统相继崩溃:①循环衰竭:持续休克导致器官灌注不足。②横纹肌溶解:肌肉细胞坏死,释放大量肌红蛋白堵塞肾小管→急性肾衰竭。③肝细胞损伤:导致急性肝衰竭,黄疸、转氨酶飙升。④呼吸系统: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④DIC加重:全身广泛出血(皮肤瘀斑、针眼渗血、内脏出血)。患者陷入危重状态,需要立即转入ICU进行高级生命支持。
高危人群与环境
劳力型热射病:夏季剧烈运动的青少年、军人、运动员、户外劳动者。
经典型热射病:老年人、婴幼儿、孕产妇、超重或低体重、有慢性基础疾病者。
高危环境:不仅限于户外,通风不良的车间、宿舍、未开空调的卧室甚至浴室都可能是热射病“陷阱”。
识别警示信号:何时需要就医
若在高温环境或高强度体力活动后出现以下警示症状,需立即就医的情况:体温持续升高超过40℃,剧烈且不缓解的头痛,全身肌肉不自觉抽动,呼吸急促(>20次/分),反复恶心呕吐等。需立即拨打120的情况:意识丧失、昏迷,极度虚弱无法移动,思维混乱、胡言乱语,癫痫发作、全身抽搐等。
现场急救:“黄金半小时”救命指南
原则:先降温,后转运,在降温的同时呼叫120,送往有ICU的医院:①快速脱离热环境,移至阴凉通风处或有空调的房间。②快速降温(30分钟内目标<38.5℃):蒸发降温:喷水+风扇(首选);冰敷大动脉:颈部、腋窝、腹股沟;冷水浸泡:适用于年轻、健康的劳力型热射病患者,将身体(颈部以下)浸入冷水(2~20℃)中。③保持呼吸道通畅,意识不清者禁喂水。
ICU救治:多器官生命支持
持续降温:使用冰毯、冰帽,甚至血管内降温。血液净化(CRRT):特别适用于肾衰竭患者。器官功能支持:呼吸支持:机械通气应对呼吸衰竭。循环支持:血管活性药物维持血压。肾脏替代:CRRT清除毒素、稳定内环境。凝血功能调控:补充凝血因子,防治DIC。脑保护:控制抽搐,亚低温治疗。营养支持:早期肠内营养,保护肠道屏障。
预防是关键
避免高温时段(10:00~16:00)户外作业。科学补水,不要等渴了再喝,适量补充电解质。适应环境,逐步增加高温暴露时间。特别关注老年人、儿童等高危人群。识别早期症状,出现头晕、乏力、心悸等立即处置。
热射病是一场从细胞到器官的“热损伤风暴”。其救治需要公众提高认知、现场正确施救、急诊快速诊断和ICU强力支持的全程协作。了解这个过程,不仅能帮助您识别风险、科学预防,更能在危急时刻做出正确决策,为生命赢得宝贵时间。记住:预防是最好的治疗,及时是最佳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