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动脉夹层的现代护理与医学进展

主动脉夹层的现代护理与医学进展
作者:​赵子菁   单位:青岛大学附属医院
195

主动脉夹层是一种危急重症,被称为“血管上的地震”,起病急骤、病情凶险,死亡率极高。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主动脉夹层的救治水平显著提高,其中精细化护理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疾病认知:人体内的“不定时炸弹”

主动脉是人体最粗大的动脉血管,直接与心脏相连,承受着心脏泵出的高压血流。主动脉夹层是指主动脉内膜突然撕裂,血液通过裂口进入主动脉壁中膜,形成真假两腔分离的状态。一旦外膜破裂,患者会在几分钟内因大出血而死亡。

常见症状包括突发性剧烈胸痛(呈撕裂样或刀割样),疼痛可向背部或腹部放射,伴随大汗淋漓、晕厥等表现。高血压患者、马凡综合征患者、动脉粥样硬化人群以及孕妇是此病的高危人群。

护理要点:分秒必争的多学科协作

术前急救护理是患者存活的第一道关口。确诊或高度怀疑主动脉夹层时,护理人员立即将患者安置于ICU,建立两条以上静脉通道,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此时的关键是采取"降压降速"策略,使用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扩张剂,将收缩压控制在100~120mmHg,心率维持在60次/分以下,减轻主动脉壁压力,防止夹层进一步扩展。

术中配合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障。无论是传统开放手术还是现代腔内治疗,护理团队需准备齐全的器械和设备,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准确执行医嘱,为外科医生提供最佳操作条件。

术后监护是恢复的关键阶段。患者需要持续心电、血压、血氧监测,记录每小时尿量,评估末梢循环。呼吸道管理尤为重要,尤其是对于手术时间长、插管时间长的患者,需要定期吸痰、预防肺部感染。同时密切观察神经系统功能,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脊髓缺血损伤。

前沿医学进展:科技改善预后

近年来,主动脉夹层的治疗取得了显著进展。腔内主动脉修复术(TEVAR)已成为StanfordB型夹层的标准治疗方法,这种微创手术通过股动脉小切口,在X线引导下将覆膜支架送至主动脉病变部位,封堵内膜破口,使假腔内形成血栓,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影像学技术的进步也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强大支持。高分辨率CT血管成像(CTA)能在数分钟内完成诊断,三维重建技术则帮助医生精确评估破口位置、大小和与重要分支血管的关系,为手术方案提供详细依据。

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的应用为危重患者提供了新的生命支持手段,特别是对于术前情况不稳定或出现严重并发症的患者,ECMO能够暂时替代心肺功能,为治疗争取宝贵时间。

健康教育与长期管理:预防胜于治疗

主动脉夹层患者出院后的长期管理至关重要。护理人员需要教育患者和家属:严格遵医嘱服用降压药和控制心率的药物,不可随意停药或调整剂量;学会自我监测血压和脉搏,定期记录并复诊;避免突然用力、提重物和剧烈运动,保持大便通畅;戒烟限酒,低盐低脂饮食,控制体重;识别预警症状:突发胸背痛、呼吸困难等,一旦出现立即就医。

对于高危人群,如高血压患者、有主动脉疾病家族史者,应定期进行主动脉影像学检查,监测主动脉直径变化。基因检测技术的进步也使某些遗传性主动脉疾病(如马凡综合征)的早期识别成为可能。

主动脉夹层的救治是一项与时间赛跑的系统工程,需要急诊科、心内科、血管外科、麻醉科、重症医学科和护理团队的通力协作。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护理水平的持续提高,越来越多的患者能够在这场与死神的赛跑中获得胜利,重获新生。

2025-09-12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