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9很多“膝患”常常令人心生怯意,“一痛就联想到骨刺”。但疼痛绝非看起来这么简单,其成因大多并非“骨刺”,可能是半月板损伤、韧带损伤、肌腱损伤、骨性改变、代谢问题、生活方式等,忽视它们的差别只会导致误判,贻误对症治疗。要认识“膝痛”的多样化病因,是走向科学防治的第一步,只要认清可能的预警信号、学会初步自诊和就医方法,就可以让自己的膝关节避免误判、误治和过度担心。
揭开“膝痛”的面纱:原因远比想象中复杂
其实,老百姓往往一感到膝痛就认为是“关节炎”,但他们根本不会想到关节的组成和功能。膝关节并非是一个单一的结构,而是由骨骼、半月板、韧带、滑膜、软骨、肌肉等构成的综合体,任何结构、任何环节出现问题,均可产生症状。比如,长时间爬楼梯导致髌股关节劳损,可发生前膝隐痛不适;轻微半月板撕裂,可引起蹲跪时卡顿或刺痛不适;韧带损伤,会导致明显关节不稳。不涉及器质性改变的诱发因素同样也可引起膝痛,包括不良体态、肥胖、肌肉乏力等。将膝痛等同于关节炎,不仅影响了人们对病因的理解,而且造成了自我处理的偏差。
膝痛的“真凶”盘点:不只是关节炎的“锅”
膝痛的原因繁多复杂,普遍认为的主要原因可归纳为四种情况。第一类是软组织损伤,如半月板撕裂、交叉韧带拉伤,往往与运动或急性扭伤有关,其特点是活动后疼痛加重,或伴有膝关节“打软”现象;第二类是慢性劳损,如髌股关节受挤压、髌腱炎,多见于长期跑步、爬楼梯或长时间蹲着;第三类是退行性病变,随着年龄增长,软骨老化、变薄,关节间隙狭窄,关节炎是引起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但并非唯一原因;第四类则是全身性因素,如类风湿、痛风、代谢性疾病在膝关节表现出的症状。值得注意的是,很多膝痛患者常常忽视了相关的肌肉因素,即大腿前群(股四头肌等)和臀肌力量欠缺,这在很大程度上会给膝关节带来潜在危害,而这种潜在因素容易被忽视。因此,膝痛病因的判断不能仅依靠病史、诱因或影像学检查中的任何一项,而需要将它们结合起来综合分析。
学会初步自辨:你的膝盖疼可能是什么情况
因为不是医疗专业人员,患者并不了解或掌握疼痛发生的详细原因,但并不是无法帮助自己进行最初的推理或评估。其中,疼痛部位、性质、诱发因素及伴随症状,往往是线索。比如疼痛主要发生于上下楼梯、下蹲、长跑后的膝盖正前方,一般是髌股关节承压过大引起的。运动后产生“卡住”的感觉或伴有关节弹响,提示可能为半月板损伤。膝关节突然扭伤后出现肿胀且有“失稳”的感觉,可能是韧带拉伤。晨起关节僵硬半小时以上或对称性疼痛,伴手指、踝关节等部位不适,提示可能为类风湿等全身性疾病。出现急性红肿、发热及疼痛,且症状夜间加重时,就要考虑为感染或痛风性关节炎。由此可见,并不需要对疼痛做出明确的自我诊断,但是通过初步分辨能够让自己在症状刚出现的时候,选择更为妥当的应对措施:是否需要休息,是否需要制动,是否需要及时就医。通过这样的有意识的观察及记录,能够帮助自己减少盲目焦虑,还可以在就医时给予主诊医生更为完整可靠的病史,使诊治进程更加顺畅。
科学应对与就医指南:何时该看医生?看什么科
大多数膝痛患者到了医院会面临许多困惑:该挂哪个科?骨科、风湿科还是运动医学科?这并非绝对,主要看症状特点。急性损伤(如扭伤、摔伤)后有明显肿胀、负重疼痛,首选骨科或运动医学科。疼痛呈慢性过程、活动受限,尤其怀疑有膝关节退行性病变的患者可先选择骨科。伴有膝痛、晨僵,且多个关节同时受累或伴有全身症状者,应及时就诊风湿科。疼痛反复发作且血尿酸高者,要考虑痛风的可能,需风湿科或内分泌科参与。当然,不仅科室选择重要,就医时机也很关键。如果是轻微劳累所致,休息和适度的康复理疗可取得明显效果;但如果疼痛超过2周、逐渐加重、多在夜间发作或局部出现畸形,则不应再延误,须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