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宫产术后如何实现快速康复

剖宫产术后如何实现快速康复
作者:​简丽萍   单位:惠州市第一妇幼保健院
390

剖宫产很危险?剖宫产术后按肚子很痛?剖宫产术前术后都不能吃东西?剖宫产要住7天?剖宫产术后的问题很多很多。

剖宫产是临床常见的分娩方式,可为难产或其他无法自然分娩的产妇提供安全保障。 该术式虽可有效降低生产风险,但产后切口疼痛及恶露排出等经历,易引发产妇对分娩的恐惧,产生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同时,剖宫产术带来的实质性伤害,如感染、腹胀、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影响产妇术后康复,降低母乳分泌,不利于婴儿成长。

剖宫产术后快速康复是一系列基于循证医学的围术期管理模式,其核心是减少手术应激反应,缓解疼痛、促进功能恢复、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促进患者康复,保障母婴安全。

术前准备

健康教育与心理准备:术前告知产妇快速康复的流程与好处,设定合理的预期,减轻焦虑。

传统观念术前禁食6小时,禁饮4小时。快速康复建议术前2小时可饮用碳水化合物饮品,术前6小时可进食清淡食物,可减轻饥饿、口渴和焦虑感,减少术后胰岛素抵抗,为恢复提供能量。

术后管理

术后多模式镇痛:腹横肌平面神经阻滞麻醉可有效减轻术后疼痛,尤其减轻子宫收缩、按压肚子等疼痛。使用率也已超95%。包括常规方案:对乙酰氨基酚+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按需添加少量阿片类药物,如吗啡等止痛。

营养管理:不同于传统观念的术后排气后才能进食,快速康复方案建议:术后2小时,只要产妇无恶心、呕吐感,即可开始进食流质,如水、米汤等,并很快过渡到正常饮食。这是由于剖宫产主要涉及生殖系统,对肠道干扰小,尤其是腹膜外剖宫产,肠道功能很快恢复,早期进食能提供能量,促进肠蠕动,加速康复。

早期下床活动:术后6~12小时,在床上可进行床上运动,活动手部、脚部,可在医护或家属协助下翻身、下床活动,可有效预防静脉血栓形成,促进肠道功能恢复,减少肺部感染,增强产妇自信心。术后还可以使用气压泵、抗血栓压力带等预防血栓形成。需要注意的是,早期下床活动也要根据产妇的身体情况来循序渐进。第一次下床活动时,需要在床边坐立片刻,当适应之后再由家属搀扶并缓慢行走。每次活动的时间不能太长,需要以不感到疲劳为宜。通过科学安排产妇的早期活动,能够促进其身体机能的恢复,并让其能更早地适应身体的康复节奏,从而减少产妇术后的心理压力。

尽早拔除导尿管:为预防膀胱损伤,术前常规导尿,如无特殊情况,术后12~24小时尽早拔除,以减少尿路感染的风险。

尽早进行母乳喂养:早吸吮,可促进子宫收缩,减少产后出血。保持泌乳通畅,避免出现乳汁淤积甚至乳腺炎的发生。

产妇自我管理:调动产妇自我管理的积极性非常重要。产妇主动配合医务人员,学会调整心态,管理情绪,克服困难,及时发现异常,与医务人员及时沟通。同时,产妇的自我管理还包含对伤口进行基础观察与护理,需要观察切口是否出现红肿、渗液以及裂开等情况,并需要持续保持伤口敷料的清洁干燥。在饮食方面,产妇需要根据身体恢复情况以及口味偏好,来选择营养丰富且易于消化的食物。另外,产妇还需要对恶露的量、颜色以及气味变化等进行记录,一旦出现异常需要及时告知医护人员,这样能及时解决相关问题,促进其产后的恢复。

家庭成员参与:帮助产妇适应妈妈的新角色。协助产妇心理过渡,提供必要的情绪价值,预防产后抑郁症。协助产妇早期活动,协助产妇自我管理。

出院指导

1.通过快速康复指导,无特殊并发症的情况下,术后3~4天即可出院。2.出院时指导患者如何护理与观察伤口。3.出院后1周,有专门的访视人员进行家庭回访与指导。4.遵从营养指导,合理安排饮食,加强营养。5.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注意休息,劳逸结合。6.可与医务人员继续保持互动,及时沟通。7.产后30~42天回诊,做盆底检查,指导盆底肌康复训练。

剖宫产术后快速康复是以产妇为中心,多学科协作,共同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需要产妇与家庭成员积极参与,其目的是促进产妇身心快速康复,保障母婴健康。

2025-09-12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