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这个拗口的名字所指代的乃是常常出没于我们胃里的一种细菌,犹如一枚安静的“定时炸弹”般在胃里偷偷扎根、慢慢生长,有时甚至会引爆诸如胃溃疡、萎缩性胃炎等疾病,那么面对这个小小的“炸弹”究竟该如何应对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幽门螺杆菌感染现状
幽门螺杆菌感染之普遍超乎我们的想象,全球估计一半以上人口皆感染此细菌,我国感染率更是高达56%,且随年龄增长而升高,一项针对我国14个省市的调查显示,3 - 10岁儿童感染率为23.6%,20 - 30岁人群为54.8%,60岁以上老年人则高达71.7%,其感染途径主要为“口-口”传播(如共用餐具、水杯等)和“粪-口”传播(如通过被污染的食物、水源等)。
幽门螺杆菌感染普遍,但多数人或无不适症状,原因在于幽门螺杆菌适应性强,可在胃酸环境中长期存活。据统计,仅约15%~20%的感染者会有上腹痛、烧心、反酸、嗳气、食欲下降等消化道症状。虽如此,却切不可掉以轻心,因为长期感染可能引发慢性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乃至胃癌等疾病,所以及时检测与针对性治疗极为必要,对出现相关症状的人群更应重视。
幽门螺杆菌检测方法
幽门螺杆菌的检测对于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检测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碳13呼气试验(13C-UBT):这种方法具有无创、准确率高且操作简便的特点,患者仅需口服含碳13标记的尿素溶液,若胃里存在幽门螺杆菌,便会分解该尿素而产生带标记的二氧化碳,经呼气即可检测出来。
血清学检测:通过抽取患者血液样本并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方法对血清中的幽门螺杆菌抗体进行检测,其操作简单、检测速度快,但特异性较差,易出现假阳性结果,且抗体阳性仅能表明既往感染,而无法确定当前是否存在活动性感染。
胃镜检查:医生在胃镜下直接提取患者的胃黏膜组织,随后送至实验室进行细菌培养、染色或PCR等检测。该方法准确率很高,并且能够直观地观察到胃黏膜的受损状况。不过,该方法属于有创操作。
粪便抗原检测:利用免疫学方法检测患者粪便中幽门螺杆菌抗原,无需插管取样,故而非常适合婴幼儿,只是该方法对粪便标本的采集、保存及处理要求较高,且一次阴性结果不能完全排除感染。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服用质子泵抑制剂(PPI)及抗生素等药物会抑制幽门螺杆菌的生长,并影响尿素呼气试验、胃镜活检等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因此检测前应至少停用PPI 2周、抗生素4周。
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
对于检测阳性且伴有相关症状的患者,应积极进行根除治疗。目前临床上采用标准四联疗法(质子泵抑制剂PPI+两种抗生素+铋剂),疗程为14天。治疗后约4周需进行疗效评估,若未能根除,则需调整抗生素进行二次治疗。
除积极治疗外,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习惯也是预防和控制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键。饮食方面:要讲究卫生,食物需烧熟煮透,生吃海鲜类食品要格外小心;要多吃富含维生素C、能增强抵抗力的新鲜果蔬,少吃腌制、烟熏、烧烤等刺激性食物。此外,应适度运动以增强体质、改善胃肠功能、保持排便通畅;烟酒是诱发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重要因素,应尽量远离。生活虽难免有压力,但要学会合理疏导并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以提高机体免疫力,这对抵御幽门螺杆菌大有裨益。
总之,幽门螺杆菌感染非常普遍,但大多数感染者并无症状。当出现消化道不适等症状时,应及时检查。如果确诊感染,在早期进行规范治疗的同时注意调整生活习惯,一般预后良好。因此,对于幽门螺杆菌这个“定时炸弹”,不必过度担心,关键在于提高警惕,采取积极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从而维护胃部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