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功能障碍:不只是漏尿那么简单

盆底功能障碍:不只是漏尿那么简单
作者:​王月芳   单位:成都市第六人民医院 妇产科
576

盆底功能障碍是指由于盆底肌肉、筋膜、韧带等支持结构损伤或功能减退,导致盆腔器官位置和功能异常的一组综合征。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和生活方式改变,盆底功能障碍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严重影响中老年女性生活质量的常见问题。传统的观念认为,盆底功能障碍仅仅是“漏尿”那么简单,但实际上,它是一个复杂的综合征,涉及多个器官和系统的功能障碍,全面认识盆底功能障碍,并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盆底解剖与功能

盆底位于骨盆底部,由肌肉、筋膜、韧带等软组织构成,像一个吊床一样支撑着膀胱、子宫、直肠等盆腔器官,而筋膜和韧带则如绳索般将器官固定,防止下移或脱垂。盆底肌肉主要包括肛提肌、会阴浅横肌、坐骨海绵体肌和球海绵体肌等,它们协同作用,维持盆底张力,并控制排尿、排便及参与性功能。盆底的核心功能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支持功能,维持器官正常位置;二是括约功能,控制排尿排便;三是性功能,参与性反应周期。这三个功能相互协调,共同维持盆底的正常生理状态。

盆底功能障碍的成因

盆底功能障碍的成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分娩损伤

分娩是导致盆底损伤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分娩过程中,胎头通过产道时,会对盆底肌肉和神经造成不同程度的牵拉和损伤,导致盆底肌肉松弛、神经功能障碍,进而影响盆底的支持和括约功能。

2.衰老

随着年龄增长,盆底肌肉和筋膜会发生退行性改变,肌肉力量减弱,弹性下降,筋膜变薄、松弛,韧带弹性降低,这些变化都会导致盆底支持功能减退,增加盆底功能障碍的发生风险。

3.慢性压力性因素

长期慢性咳嗽、便秘、肥胖等,都会增加腹腔压力,对盆底造成慢性压力性损伤,导致盆底肌肉疲劳、松弛,筋膜和韧带过度拉伸,最终导致盆底功能障碍。

4.手术损伤

盆腔手术,如子宫切除术、前列腺切除术等,可能会损伤盆底肌肉、神经和血管,导致盆底功能障碍。

5.其他因素

遗传因素、激素水平变化、长期负重、长期站立等,也可能与盆底功能障碍的发生有关。

盆底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

盆底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尿失禁

尿失禁是盆底功能障碍最常见的表现之一,根据诱发因素不同,可分为压力性尿失禁、急迫性尿失禁和混合性尿失禁。压力性尿失禁是指在进行增加腹压的活动时,如咳嗽、打喷嚏、大笑、提重物等,尿液不自主地漏出;急迫性尿失禁是指尿意强烈时,无法控制尿液排出;混合性尿失禁则兼有压力性和急迫性尿失禁的特点。

2.盆腔器官脱垂

盆腔器官脱垂是指盆腔器官由于盆底支持结构松弛而下移,甚至脱出阴道口。根据脱垂的器官不同,可分为膀胱脱垂、子宫脱垂、直肠脱垂等。轻度的盆腔器官脱垂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脱垂程度加重,患者可出现下坠感、异物感、排尿或排便困难、性交不适等症状。

3.排便功能障碍

盆底功能障碍还可导致排便功能障碍,如便秘、大便失禁等。便秘是由于盆底肌肉松弛,排便时肛提肌收缩无力,导致粪便排出困难;大便失禁则是由于肛门括约肌功能障碍,导致粪便不自主地排出。

4.性功能障碍

盆底功能障碍还可导致性功能障碍,如性欲减退、性交疼痛、性快感下降等。这可能与盆底肌肉松弛、神经功能障碍、盆腔器官脱垂等因素有关。

盆底功能障碍的诊断

盆底功能障碍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病史询问应详细了解患者的症状、持续时间、诱发因素、既往病史、生育史、手术史等。体格检查包括腹部检查、妇科检查和肛门直肠检查,重点评估盆底肌肉力量、盆底器官位置和有无脱垂等。辅助检查包括尿动力学检查、盆底超声、盆底磁共振成像等,可进一步评估盆底肌肉和神经功能、盆底器官的位置和形态等。

盆底功能障碍远非简单的“漏尿”,而是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复杂综合征。全面认识其病因、表现,并实施包括健康教育、盆底肌锻炼、生活方式干预、心理支持及必要时手术配合护理等在内的综合护理干预,对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同时,加强预防宣教,指导女性在孕期、产后及日常生活中采取保护措施,是降低盆底功能障碍发生风险的关键。护理人员需不断提升专业素养,在治疗与预防中发挥积极作用。

2025-08-19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