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重症患者而言,“吃饭”绝非简单的生理需求,而是与器官功能、免疫状态、康复速度深度绑定的治疗核心,它像一条隐形的“生命营养线”,一旦断裂,可能直接影响治疗效果,甚至危及生命。今天,我们就从科学视角出发,聊聊如何为重症患者守护好这条关键防线。
重症患者为何需要营养支撑?
重症状态下,患者身体会启动强烈的应激反应,此时代谢模式会发生根本性改变:机体从合成代谢为主转向分解代谢亢进,蛋白质分解速度远超合成速度,脂肪、碳水化合物的利用效率也大幅下降。这种高消耗、高代谢状态若缺乏营养支撑,身体会进入自我消耗模式,可能会引发肌肉衰减危机、免疫防线崩溃、肠道屏障受损以及康复进程停滞等一系列连锁风险。由此可见,及时且科学的营养支持,不仅能维持重症患者生命体征,还可以支撑治疗效果。
如何守护好这条生命“营养线”?
要为重症患者筑牢“营养线”,需遵循及时评估、优先肠内、个体化调整、动态监测等一系列原则,构建完整的临床闭环:
两天内完成精准评估:重症患者入院后,必须在两天内用专业工具完成营养风险评估。评估需结合患者年龄、基础疾病、应激程度,明确是否存在营养不良风险、需要何种强度的营养支持,这是制定方案的基础前提,绝不能省略。
保护肠道:医学指南明确提出,重症营养支持的核心原则是“能肠内,不肠外”。肠内营养的优势不仅是提供营养,更在于保护肠道屏障:食物刺激能维持肠道黏膜完整性,减少细菌移位,从源头降低感染风险。只要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胃肠道功能未完全丧失,就应在入院两天内启动肠内营养,即使初始剂量少于目标剂量,也能发挥肠道保护作用。需要注意,若患者存在严重肠梗阻、消化道出血等无法耐受肠内营养的情况,需选择肠外营养,但需避免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肝功能损伤、静脉导管感染等并发症,待胃肠道功能恢复后,需逐步过渡到肠内营养。
制定个体化营养方案:为避免患者能量供给过高或过低,需根据其体重和应激状态估算能量需求;同时,医生会注重患者的营养素配比。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需选用低糖且高纤维制剂;慢性肾病患者则需限制蛋白质和磷的摄入;严重感染患者需提高蛋白质比例来修复组织。此外,制剂选择也很重要。胃肠道功能较好的患者选择整蛋白型制剂,吸收功能差的患者选择短肽型制剂,在必要时可适当添加益生菌和益生元调节肠道菌群,减少患者腹胀和腹泻风险。
及时调整营养供给节奏:观察是否出现腹胀、腹泻、呕吐等症状,若出现,需减慢输注速度或更换制剂类型;同时,每周监测体重、白蛋白、前白蛋白和电解质,若白蛋白持续下降,可能需增加蛋白质供给;还要监测肝肾功能,若转氨酶升高、血肌酐上升,需调整制剂种类与剂量,避免加重器官负担。
协同配合:重症营养支持需在医生、临床营养师、护士和药师的共同配合下进行:医生判断病情与营养支持可行性,营养师制定个体化方案,护士负责输注操作与耐受监测,药师评估营养制剂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多学科协作能避免单一学科的局限性,让营养支持更安全、有效。
精准评估技术:通过代谢组学、基因组学分析患者代谢特点与基因差异,比如有的患者对脂肪代谢能力弱,有的对蛋白质利用率高,据此制定“一人一策”的方案:研发含特殊营养素的制剂,以及针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胰腺炎等疾病的专用制剂,进一步提升治疗针对性;开发可实时监测胃肠道压力、血糖的智能输注泵,能自动调整输注速度与剂量,减少人工误差,提高安全性。
结语
简而言之,对重症患者而言,这条“生命营养线”,既需要医护人员摒弃重治疗、轻营养的误区,用科学评估、个体化方案、动态监测筑牢防线;也需要家属理解科学营养的意义,避免盲目干预。唯有将营养支持纳入重症治疗的核心环节,才能帮助患者早日脱离危险,真正守护好生命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