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动脉瘤的微创介入治疗

脑动脉瘤的微创介入治疗
作者:​周涛   单位:淄博市中心医院 神经外科
42

脑动脉瘤被视作大脑中的“不定时炸弹”,其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肿瘤,而是脑动脉壁局部出现薄弱状况后所形成的囊状突起,当血压突然急剧升高或者情绪处于激动状态时,这个类似“气球”的脑动脉瘤就有可能发生破裂,引发致命性的脑出血,其死亡率高达30%至50%。传统的开颅手术需要将颅骨打开,这种手术方式创伤较大且恢复速度缓慢,而微创介入治疗依靠自身“精准、无痕、快速”的特点,成了现代神经外科领域的“拆弹利器”。

血管内“潜行”:微导管直达病灶核心

介入治疗最关键的是“血管内操作”,医生借助患者大腿根部的股动脉或者手腕处的桡动脉进行穿刺,而后把一根直径只有1至2毫米的微导管送入血管之中,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实时导航下,微导管好似“微型潜艇”一般,顺着主动脉、颈动脉蜿蜒向前行进,最终精确地抵达动脉瘤所在的位置。此过程不需要切开皮肤,也不用暴露脑组织,患者在整个过程中保持清醒,仅仅需要进行局部麻醉,例如,在治疗前交通动脉瘤时,微导管需要穿过“大脑动脉环”这一复杂的解剖结构,医生要依靠丰富的经验以及三维影像重建技术,保证导管可稳定地到达目标位置。

弹簧圈“填塞”:用金属丝编织安全网

动脉瘤存在破裂风险是因为其囊壁较为薄弱,难以承受血流的冲击,介入治疗这一“拆弹”操作的关键在于阻断血流进入瘤腔,医生借助微导管把铂金弹簧圈释放至动脉瘤内部,这些弹簧圈有记忆金属的特性,当其进入瘤腔之后会自动盘绕成类似“毛线团”的形状,将整个空间填满。当血流被弹簧圈阻挡后,会在瘤颈的位置形成血栓,最终使得动脉瘤与血液循环隔离开来,对于宽颈动脉瘤而言,还需要在弹簧圈的外部放置“支架”来起到辅助作用,以此防止弹簧圈脱落至载瘤动脉中。

血流导向装置:重塑血管的“隐形护盾”

对于那些直径大于10毫米的复杂或者大型动脉瘤而言,采用传统弹簧圈填塞的方式,有可能复发,或者难以实现完全闭塞,在这样的情况下,血流导向装置(如Pipeline密网支架)就成为更合适的选择,这种由镍钛合金编织而成的支架,其孔径仅仅在0.02至0.05平方毫米之间,在植入之后可覆盖住动脉瘤的颈部,如同“筛子”一般引导血流绕过瘤腔,沿着支架的内壁流向远端血管。支架的金属覆盖率处于30%至50%之间,这会促使内皮细胞爬行,最终让支架与血管壁融合为一体,彻底隔绝动脉瘤。

术中“火眼金睛”:多模态影像护航安全

介入治疗取得成功需要精准影像导航的支持,DSA作为“金标准”,可实时呈现血管形态以及弹簧圈释放过程,三维旋转血管造影(3D-RA),可重建动脉瘤与周围血管的空间关系,帮助医生规划出最佳路径,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可实时监测脑功能,防止操作时损伤运动或语言区,压力导丝可测量瘤内压力,以此指导治疗策略。这些技术就像“拆弹专家的放大镜”,将风险控制到最低程度。

微创介入治疗改写了脑动脉瘤的治疗历史,从以往的“开颅挖弹”转变为如今的“血管拆弹”,仅凭借一根微导管便达成了这一转变,该治疗方式将手术死亡率从传统手术的10%降低至1%以下,还使得患者术后24小时即可下床,3天便能出院,不过并非所有动脉瘤都适宜采用介入治疗,瘤体的形态、位置以及患者的年龄等诸多因素都需要进行综合评估。

2025-09-11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