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透患者内瘘日常护理全攻略:守护好这条“生命线”

血透患者内瘘日常护理全攻略:守护好这条“生命线”
作者:骆彩云   单位:郴州市临武县人民医院
10908

对于依赖血液透析维持生命的尿毒症患者来说,动静脉内瘘被誉为“生命线”——它是血液从体内流出、经过透析器净化后再回输体内的关键通道。然而,这条“生命线”极其脆弱,护理不当可能导致血栓、感染、狭窄甚至闭塞,严重影响透析效果,甚至危及生命。

一、内瘘为何如此重要?

1. 内瘘:人工搭建的“血液高速路”

动静脉内瘘是通过手术将动脉与静脉连接,使静脉动脉化(血管变粗、血流加快),从而为血液透析提供足够的血流量(通常需达到200-300ml/min)。常见的内瘘位置包括手腕(桡动脉-头静脉)和肘部(肱动脉-头静脉),其中前臂内瘘因操作方便、并发症少,成为首选。

2. 内瘘的“脆弱性”:三大常见威胁

血栓形成:内瘘血流缓慢或血管损伤时,血小板和纤维蛋白易聚集形成血栓,导致内瘘堵塞(表现为震颤减弱或消失、疼痛)。

感染:内瘘皮肤破损或穿刺后未严格消毒,可能引发局部红肿、疼痛甚至败血症。

血管狭窄/动脉瘤:反复穿刺或血管损伤可能导致血管壁增厚(狭窄)或局部扩张(动脉瘤),影响血流或增加破裂风险。

二、日常护理:从观察到行动,全方位守护内瘘

第一步:每日“自检”——用眼睛和手感知内瘘状态

每天起床后、透析前及睡前,通过“一看二摸三听”检查内瘘。看:观察内瘘侧手臂皮肤是否红肿、破溃、渗血,或有无异常凸起(动脉瘤)。摸:用手指轻压内瘘处,感受是否有“震颤”(像小猫呼吸般的波动感)。震颤减弱或消失可能提示血栓形成。听:将耳朵贴近内瘘处,听是否有“呼呼”的血流声(类似风吹过的声音),声音消失需立即就医。

第二步:清洁保护——远离感染风险

透析前清洁:用肥皂和清水清洗内瘘侧手臂,尤其是穿刺部位,避免使用酒精或碘伏直接擦拭(可能刺激皮肤)。

透析后护理:穿刺点压迫止血时,力度要适中(以不出血且能触及震颤为宜),时间约15-20分钟。

避免抓挠:内瘘侧手臂可能出现瘙痒(因血管扩张或皮肤敏感),切勿用力抓挠,可涂抹温和的润肤霜缓解。

防止碰撞:避免内瘘侧手臂受压(如提重物、戴过紧的手表或手环)、磕碰或挤压(如睡觉时不要压到手臂)。

第三步:运动锻炼——让内瘘更“强壮”

握拳运动:透析结束后24小时,用内瘘侧手握弹力球或毛巾,每次握紧3-5秒后放松,重复10-15次,每日3-4组,可促进静脉回流,防止血栓。

手臂抬举:平躺时,将内瘘侧手臂缓慢抬高至头顶,保持10秒后放下,重复10次,每日2组,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

避免剧烈运动:内瘘成熟前(术后4-6周)及血栓高风险期,避免打球、举重等剧烈运动,防止血管损伤。

第四步:饮食管理——从内调理血管健康

限水:血透患者每日饮水量=前一日尿量+500ml(包括食物中的水分)。过量饮水可能导致心脏负担加重,间接影响内瘘血流。

低盐低钾:高盐饮食易引发高血压,损伤血管;高钾食物(如香蕉、橙子)可能导致心律失常。建议每日盐摄入<3g,避免食用高钾蔬菜(如菠菜、蘑菇)前未焯水。

优质蛋白:适量摄入鸡蛋、瘦肉、鱼等优质蛋白,有助于维持血管弹性。但需控制总量(每日1.0-1.2g/kg体重),避免蛋白质代谢废物堆积。

戒烟限酒:烟草中的尼古丁会收缩血管,酒精可能影响血压稳定,均不利于内瘘维护。

第五步:定期随访——专业监测不可少

关键检查:每1-3个月进行一次内瘘超声检查,评估血流量、血管直径及有无狭窄/血栓。

三、紧急情况处理:这些信号需立即就医

1. 内瘘震颤消失或疼痛加剧

可能原因:血栓形成或血管痉挛。立即停止使用内瘘,用保鲜膜包裹手臂(保持温暖),尽快前往医院进行溶栓或取栓治疗。

2. 穿刺点红肿、渗液或发热

可能原因:感染。处理:用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避免沾水,口服抗生素(需医生指导),若24小时内无缓解需静脉用药。

3. 内瘘处出现搏动性包块

可能原因:动脉瘤形成。处理:避免包块受压,尽快就医评估是否需要手术修复。

总之,内瘘的维护是一场“持久战”,需要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记住:内瘘失功不是“突然发生”,而是“长期忽视”的结果。守护好这条“生命线”,就是守护自己的生命质量。

2025-08-01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