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儿科疾病的诊断领域,小儿肠套叠是一种较为常见且需要及时诊断与治疗的急腹症。儿科超声检查凭借其独特优势,在小儿肠套叠的诊断与监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认识小儿肠套叠
小儿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并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这就好比一段柔软的水管,其中一部分被塞进了相邻的部分,使得水流(肠内容物)无法顺畅通过。小儿肠套叠多发生于2岁以下婴幼儿,尤其是4-10个月的婴儿最为常见。发病原因尚不明确,可能与婴幼儿肠道发育特点、病毒感染、饮食改变等因素有关。
小儿肠套叠的典型症状包括阵发性哭闹、呕吐、血便和腹部肿块。婴幼儿因无法准确表达不适,常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剧烈哭闹,呈阵发性,每次持续数分钟后缓解,但不久后又再次发作。随着病情进展,患儿会出现呕吐,初期为胃内容物,之后可能吐出胆汁样物。发病数小时后,部分患儿会排出果酱样血便,这是由于肠管套叠后,肠壁缺血、黏膜损伤出血,与肠内容物混合而成。在患儿安静或熟睡时,医生通过仔细触诊,有时可在腹部摸到腊肠样、表面光滑、稍可活动、具有一定压痛的肿块,多位于右下腹。
二、儿科超声检查在诊断小儿肠套叠中的优势
1、无辐射,安全性高:与X线、CT等检查方法相比,超声检查利用的是超声波,对小儿身体无辐射危害。对于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婴幼儿来说,避免辐射暴露至关重要,这使得超声检查成为诊断小儿肠套叠的首选方法之一。家长无需担心检查会对孩子的健康造成潜在的不良影响。
2、实时动态观察:超声检查可以实时观察肠管的形态、蠕动情况以及套叠部位的动态变化。医生能够在检查过程中,清晰地看到肠套叠的具体位置、套叠的深度和范围,以及肠管内的血流情况等。这种实时动态观察的特性,有助于医生更准确地判断病情,为后续的治疗提供详细且直观的信息。
3、操作简便,可重复性强:超声检查操作相对简便,无需复杂的准备工作。对于小儿肠套叠这种起病急的疾病,能够快速进行检查,为及时诊断争取时间。而且,如果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多次观察病情变化,超声检查可以随时重复进行,方便医生了解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
三、超声图像特征助力精准诊断
在超声图像上,小儿肠套叠具有较为典型的特征。横切面图像显示为“同心圆征”或“靶环征”,这是因为套入的肠管形成多层结构,外层为鞘部肠壁,中间为两层肠壁之间的液体和肠系膜,内层为套入部肠壁,形似靶环或同心圆。纵切面图像则呈现“套筒征”或“假肾征”,套叠的肠管如同一个多层的套筒,而当套入部肠管较长且含有气体时,形似肾脏,故称为“假肾征”。医生通过识别这些特征性的超声图像,结合患儿的临床症状,能够较为准确地诊断小儿肠套叠。
四、超声检查对小儿肠套叠治疗的监测
1、指导非手术治疗:对于小儿肠套叠,空气灌肠或B超监视下水压灌肠复位是常用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在灌肠复位过程中,超声可以实时监测套叠肠管的复位情况。医生通过超声观察肠套叠头部的移动、套叠程度的减轻以及肠管蠕动的恢复等情况,判断复位是否成功。如果在复位过程中发现肠管存在缺血、坏死等异常情况,超声也能及时提示,以便医生调整治疗方案,避免延误病情。
2、评估手术治疗效果:对于一些复杂的、非手术治疗失败的小儿肠套叠,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术后,超声检查可以用于评估手术治疗的效果,观察肠管的吻合情况、有无残留套叠、肠壁血运是否正常等。通过定期的超声监测,能够及时发现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肠粘连、肠梗阻等,为进一步的治疗提供依据。
总之,儿科超声检查以其无辐射、实时动态观察、操作简便等优势,在小儿肠套叠的诊断与治疗监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它为医生提供了准确的诊断信息,帮助医生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并及时评估治疗效果,为小儿肠套叠患儿的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