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52手术后的疼痛不仅是“忍一忍”的小事,它可能延缓伤口愈合、增加肺部感染风险,甚至引发慢性疼痛。临床数据显示,规范的疼痛管理能使术后康复时间缩短30%,但我国术后疼痛控制不足的比例仍高达40%。掌握科学的应对方法,才能让恢复期更轻松。
为什么会痛
术后疼痛主要来自三个方面:手术切口损伤神经末梢(伤害性疼痛)、组织水肿压迫周围组织(炎性疼痛)、患者焦虑紧张放大痛感(心理性疼痛)。疼痛强度随手术类型而异:体表小手术(如疝气修补)疼痛较轻,胸腹部大手术(如胃癌根治术)疼痛较剧烈,骨科手术(如关节置换)则可能持续数周。
医学上用“数字评分法(NRS)”评估疼痛:0分为无痛,1-3分为轻度疼痛(不影响睡眠),4-6分为中度疼痛(影响睡眠),7-10分为重度疼痛(无法入睡)。术后24-48小时是疼痛高峰期,及时干预能避免疼痛“升级”。
不止“吃止痛药”这么简单
药物止痛——
非甾体类药物:如布洛芬、塞来昔布,适合轻度疼痛,能抑制炎症反应。但长期使用可能伤胃,有胃溃疡者需加用胃黏膜保护剂。
阿片类药物:如吗啡、羟考酮,用于中重度疼痛。很多人担心成瘾,其实术后短期使用(3-5天)成瘾率低于0.03%,但需注意恶心、便秘等副作用(可搭配缓泻剂预防)。
多模式镇痛:医生常联合使用两种以上药物(如非甾体类+弱阿片类),既能增强止痛效果,又能减少单一药物用量和副作用。
用药原则:“按时给药”比“痛了再吃”更有效,比如术后48小时内每6小时定时服药,而非等到疼痛剧烈时再用。
非药物止痛——
冷敷与热敷:术后48小时内用冰袋冷敷切口周围(隔毛巾避免冻伤),减轻水肿和疼痛;48小时后可热敷促进血液循环,适合骨科术后的肌肉酸痛。
呼吸放松法:用鼻深吸气4秒,屏息2秒,用口缓慢呼气6秒,每天3次,每次5分钟。深呼吸能激活副交感神经,降低疼痛敏感度。
分散注意力:听音乐、看视频、与家人聊天,能减少大脑对疼痛信号的关注。研究显示,观看喜剧片可使疼痛评分降低2分。
不同手术的疼痛管理重点
腹部手术:疼痛会导致患者不敢深呼吸和咳嗽,易引发肺部感染。建议使用镇痛泵(患者自控镇痛,按压按钮即可给药),同时定时翻身、拍背,疼痛评分控制在3分以下为宜。
骨科手术:术后肢体肿胀会加重疼痛,需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同时进行踝泵运动促进消肿。疼痛缓解后尽早开始关节活动(如膝关节置换术后第2天练习屈膝),反而能减少长期疼痛。
门诊小手术:如脂肪瘤切除,可口服止痛药3天,避免剧烈运动牵拉切口,若出现伤口红肿热痛需及时就医。
常见误区
“忍痛才勇敢”:强忍疼痛会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消耗体能,反而延缓愈合。研究证实,疼痛控制良好的患者,切口拆线时间平均提前1-2天。
“止痛药会上瘾”:术后短期使用阿片类药物成瘾风险极低,过度恐惧导致的疼痛控制不足,危害远大于药物副作用。
“止痛药影响伤口愈合”:目前没有证据表明规范使用止痛药会延迟愈合,反而疼痛导致的活动减少会增加深静脉血栓风险。
“只能用一种止痛药”:多模式镇痛(药物+物理方法)是国际公认的最佳方案,如口服药物联合冷敷,止痛效果更持久。
这些细节帮你减轻疼痛
舒适体位:腹部手术后取半卧位(床头摇高30°),减轻腹壁张力;骨科手术后用枕头垫高患肢,缓解肿痛。
饮食调理:术后初期选择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粥、蛋羹),避免辛辣刺激;疼痛导致食欲差时,少量多餐,保证蛋白质摄入(如鱼肉、豆腐),帮助组织修复。
环境管理:保持病房安静,光线柔和,夜间使用地灯避免突然强光刺激;播放舒缓音乐(60-80分贝),能激活大脑奖赏系统,减轻痛感。
心理疏导:家属多陪伴鼓励,讲解疼痛是康复的正常过程,避免说“这点痛算什么”等话语,而是倾听患者感受,帮助转移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