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53感冒,全称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多数由病毒感染引起,约80%的感冒为病毒性,其主要病原体包括鼻病毒、冠状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等。部分患者在病毒感染后会继发细菌感染,进而引发咽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或肺炎等并发症。
感冒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直接接触(如握手)、间接接触(如接触被污染的物品)以及黏膜传播等多种途径在人群中迅速扩散。感染后常见症状包括鼻塞、流涕、打喷嚏、咽喉不适、咳嗽,有时伴有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部分患者还会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道表现。
冬季易感冒的原因分析
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人体不能及时适应,免疫力下降;封闭环境多:冬季门窗紧闭,空气流通差,病毒易聚集传播;户外活动减少:锻炼减少,机体抵抗力下降;干燥寒冷的空气:使呼吸道黏膜变干燥,黏液清除功能减弱;冷热交替:频繁进出空调房,冷热刺激易诱发感冒。
冬季防治感冒的科学方法
1.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加强锻炼身体,增强机体抵抗力,能有效预防病邪的入侵。我们可以坚持每天户外适量运动,天气好的时候参加更多的户外活动,运动量和运动时间要循序渐进,不宜过度。
多喝温开水,加快机体排出毒素,尽量不喝冷水。
内注意开窗通风,减少病菌留存,避免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传播。封闭的环境更容易滋生细菌,在封闭环境内活动的人员更容易通过呼吸将病菌吸入人体内。加上冬天气温低,很多人在家喜欢开空调保暖,空调应尽量少用,即使使用空调,也要注意打开窗户通风换气。如果天气比较干燥,可以使用加湿器,湿度最好保持在40%-60%之间。
保持充足的睡眠,最好确保每天不少于8小时的睡眠时间,儿童睡眠时间还要适当延长。
2.加强个人防护
冬季风寒感冒多见,多因受凉所致,寒冷可以引起鼻腔粘膜、呼吸道黏膜的损伤,病毒趁虚而入而出现鼻塞、流涕、打喷嚏、咳嗽等感冒症状。要加强个人防护,注意防寒保暖。室内外温差较大,出门时注意添加衣物,开空调取暖温度不宜过高,避免忽冷忽热。
3.注意饮食调理
平时饮食要清淡,少吃辛辣刺激食物,多食用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蔬菜和水果,维生素C有利于增强机体抵抗力。冬天还可以多食用白萝卜。也可以适当补充乳铁蛋白,乳铁蛋白能提高抵抗力,有助于减少感冒的发生。
4.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勤洗手,防止病毒传播:手是传播感冒病毒的重要媒介,触摸门把手、电梯按钮、手扶梯等公共设施后应及时洗手。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时间不少于20秒,必要时可使用含酒精免洗洗手液。
规范咳嗽礼仪:打喷嚏、咳嗽时用纸巾或肘部遮挡口鼻,避免飞沫传播。用过的纸巾要及时丢入密闭垃圾桶。
尽量避免去人群密集、空气不流通的场所,特别是老人、儿童及免疫力低下者。如需外出,建议佩戴口罩,并保持安全社交距离。
用具勤清洗、定期消毒。家庭成员共用的毛巾、餐具、杯子等要勤洗勤消毒,感冒患者使用的物品应单独处理,避免交叉感染。
常泡脚,改善血液循环。每晚用40℃左右热水泡脚15-20分钟,可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抗寒能力。泡脚时可适量加入生姜或艾叶,起到驱寒散寒、预防感冒的作用。
感冒后的应对策略
感冒通常属于自限性疾病,病程约5-7天,大多数人可自愈。关键在于及时休息、对症处理和适当护理: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室内温湿度适宜,避免进一步感染;
对症用药:根据医生建议使用退烧药、止咳药、感冒颗粒、清热解毒类中成药等;多饮水,补充水分,利于排毒和退热;若持续高热不退、咳嗽加重、咽痛剧烈、气短等症状明显加重,建议及时就医,排除肺炎、鼻窦炎、中耳炎等并发症。
结语
感冒高发期,通过科学的生活方式管理、良好的卫生习惯、合理的饮食调理与个体防护,可以大幅降低感冒的发生风险。感冒虽属小病,但若处理不当,易引发多种并发症,影响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