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复苏是急诊医学领域的常用急救技术,它在与死神进行着赛跑,一旦患者出现心脏骤停每一秒的延迟都代表着生命的流逝,在与死神的较量过程中做好心肺复苏护理极为重要,而按压深度和呼吸比则是决定抢救成败的关键密码,通过掌握这一关键密码施救人员可更好的进行精准化操作,守护患者的生命安全。
深度按压:心脏跳动的黄金尺度
一旦发生心脏骤停,那么患者的血液循环变会便会立即陷入停滞状态,此时进行胸外按压是维持人工循环、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手段,国际复苏联合会提出,成人胸外按压的深度应该达到5~6cm,这一数字虽然看似简单,然而其中却蕴藏着对人体心脏泵血效率的精准评估与计算,如果按压过浅,即按压深度不足5cm,那么会造成心脏无法彻底排空与充盈,此时患者每分钟心输出量仅能达到正常水平的大约20%~30%左右,这远远无法满足患者脑部、肾脏等器官的供氧需求。一旦按压过深,即超过6cm,则非常容易诱发胸骨骨折或气胸等各类并发症,而这些并发症会导致患者的创伤程度加重,甚至威胁其生命安全。
而一些特殊人群在进行心肺复苏时按压深部需进行个性化的调整,比如小儿胸廓的弹性较好,那么按压深度通常为胸部前后径的1/3,大约是4~5cm左右,而对于婴幼儿来说按压深度约为3~4cm,可利用双指按压法,防止过度用力造成损伤。对按压深度进行精准控制需要规范操作姿势的支持,这就要求施救者在按压时将手掌根紧贴于患者的胸骨中下段,并且两手交叉重叠,保持肘关节伸直状态,借助上半身的重量来进行垂直向下按压,通常按压频率为100~120次/分钟,保持该种姿势有利于确保力量传导的正确和有效。
呼吸比:维持氧供与循环动态平衡
一旦出现心脏骤停时患者氧患者肺部的氧储备仅可以维持大约4分钟左右,所以此时进行人工呼吸非常重要,现阶段国际通用的呼吸比是30:2,也就是每进行30次的胸外按压便需要配合2次的人工呼吸,30:2的比例通过了长期大规模的临床验证,可以维持患者的循环功能,并确保氧气供应。
30:2的呼吸比看似是一组简单的数据,其背后却蕴含着生理学的逻辑和原理,有研究发现持续30次的胸外按压能够使患者胸内产生稳定状况良好的血流动力学状态,此时暂停按压并给予通气可以使氧气更充分的抵达血液循环系统,如果缩短胸外按压的次数会造成患者胸内压出现频繁波动,使得心脑灌注压下降,有研究发现保持30:2的呼吸比可以使病人的自主循环恢复率获得大幅提升。
在人工呼吸过程中细节把控影响氧供质量,在口对口呼吸的过程中需要对患者口鼻腔当中的异物彻底清除,之后捏住鼻孔保持缓慢吹气,同时每次的吹气时间应超过1秒,密切观察患者胸廓的起伏特点,如若过度通气,也就是潮气量过大亦或是频率太快,可能引起胸内压升高,干扰静脉回流,导致心输出量减少,而上述情况是比较常见的操作误区,一些特殊场景可以对呼吸策略进行灵活调整,比如在对儿童进行复苏时其机体代谢率偏高,可保持15:2的呼吸比。
按压与呼吸的协同配合
心肺复苏能否取得成功一方面需要确保参数的达标,另一方面还需要确保胸外按压和呼吸之间形成良好的衔接。在操作过程中从按压切换至通气的时间需要严格控制于10秒以下,一旦中断时间太长会引起冠脉灌注压下降,比如有研究发现每中断10秒那么患者的复苏成功率便会降低7%~10%,而美国心脏协会强调进行按压连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人工呼吸的过程中施救者也需要继续维持双手轻触病人胸部,从而能够迅速恢复正常的按压节奏。
近年来急救技术取得了迅速发展,各类智能复苏设备的应用为参数控制带来了新的支持和力量,比如配备压力传感器的按压板可以对深度数据进行实时显示,而利用通气监测仪则能够掌握潮气量与频率,上述急救复苏智能设备的运用有利于提升复苏质量。
心脏骤停时最初的4~6分钟被形容为黄金抢救期,在此期间按压深度和呼吸比就是患者生命通道的关键密码,保持恰当的按压深度以及呼吸节律有助于挽救患者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