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天气,剧烈运动后慎喝冰水,警惕意外 

高温天气,剧烈运动后慎喝冰水,警惕意外 
作者:​张晓燕   单位:桃源县人民医院
1141

7月温度持续走高,多次发布橙色预警,极端高温达39℃。7月26日最高温度为36℃,由此,晚上外出活动成为大家首选。但是,50岁,爱打篮球的周先生就没有这么幸运了。晚上7点-8点,露天体育广场打完篮球的他已是大汗淋漓,爱人心痛其热渴难耐,为其买了一瓶冰水,几口下肚后,立即出现双下肢痉挛,随后意识丧失,晕厥倒地,小便失禁,家属不停掐人中,1分钟后患者神志逐渐恢复,立即拔打120紧急送医。

剧烈运动后马上喝冰水为什么会出现“抽搐、意识丧失”?

高温环境下,全身血管(尤其是皮肤、肌肉血管)处于扩张状态,以增加散热和供血。剧烈运动时,全身血液循环加快,身体代谢和产热增加,体核温度高,心脏处于高负荷状态。突然摄入冰水,胃肠道血管因冷刺激急剧收缩,导致全身血液循环瞬间重新分配,大量血液集中到内脏血管,引起脑部供血骤减,造成短暂脑缺血;冰水刺激胃肠道黏膜会激活迷走神经,使其过度兴奋(迷走神经反射亢进),抑制心脏活动,导致心率骤降、血压突然下降,脑部供血不足,从而引发意识丧失。

大量出汗导致体内电解质如钠、钾等随汗液流失,易出现机体电解质失衡。冰水(0-4℃)骤然进入消化道,刺激迷走神经引起胃肠痉挛会进一步影响胃肠道对电解质的吸收和分布,加重电解质失衡,影响神经肌肉的正常功能,增加抽搐和晕厥的发生风险。突然的冷刺激干扰了神经系统的正常调节功能,使神经传导速度改变,影响神经对肌肉的控制,导致肌肉兴奋性异常增高,引发抽搐。

可能会造成哪些危害?

(1)猝死:有心脑血管病的患者,平时症状不明显,剧烈运动致使心脏循环处于超负荷运转,血氧需求无法满足,导致心力衰竭、脑血流中断而发病猝死。

(2)水中毒:大量饮水还会引起体内钾、钠等电解质紊乱,引发“低钠血症”(水中毒),出现头晕、呕吐甚至昏迷。

(3)外伤:晕厥时身体突然倒地,可能会导致头部受到撞击,引起颅脑损伤,如脑震荡、颅内出血等。抽搐时肌肉强烈收缩,可能会导致肌肉拉伤、肌腱损伤、舌头咬伤、窒息等。

如何现场急救?

(1)安置体位:立即将患者平躺在阴凉通风处,解开领口、腰带等束缚物,以利于呼吸和血液循环。

(2)检查处理:观察患者的呼吸、心跳等生命体征是否正常。如果呼吸、心跳停止,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3)缓解抽搐:在患者抽搐时,不要强行按压肢体,以免造成骨折。可以用柔软的物品如毛巾等垫在患者的牙齿之间,防止咬伤舌头。

(4)及时送医:无论患者症状是否缓解,都应及时送往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如何预防?运动建议:

(1)运动强度: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运动能力,合理安排运动强度和时间,避免过度运动。高温天气建议谨慎在室外高负荷、长时间运动(如篮球、足球)。

(2)正确补水:高温天气剧烈运动后,不要立即喝冰水,运动后至少休息10-15 min、心率明显下降后再补水,补水速度要平缓,建议间歇多次进行,每次饮水量不宜超过200毫升,两次补水至少应有15分钟间隔,尽量少喝凉水或冰镇饮料。1小时以内的运动补充液体以水为主,≥1小时或在极端气候下,建议补充运动饮料。

(3)运动后细节:运动结束后,不要马上停止活动,应进行适当的放松运动,如慢走、拉伸等进行缓冲,使身体有一个逐渐恢复的过程。建议选择在阴凉通风处适当休息,脱去湿衣服,用毛巾擦干汗液,达到及时散热的效果。不建议立即接触冷空调或者洗澡,应休息15-20分钟,待汗干了,身体机能逐步恢复后进行。

小结

虽然周先生病情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救治,但是其经历也告诉我们:高温天气,露天谨慎运动,运动过程记得合理补水,切忌剧烈运动后立即大量服用冰水,运动过程自感不适一定要停下休息,短时间不能缓解应立即就医或寻求帮助协助就医。

2025-08-01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