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吃油腻就拉肚子?慢性胰腺炎可能在“报警”

一吃油腻就拉肚子?慢性胰腺炎可能在“报警”
作者:​吴博   单位:杭州市西溪医院
143

饭桌上刚咬下一口脆皮烤鸭,油脂还在舌尖打转,肚子突然像被塞进了个拧动的陀螺,绞痛紧跟着腹泻袭来——你或许以为这是肠胃“娇气”,却不知这可能是胰腺发出的紧急求救信号。这个藏在胃后方、长约15厘米的“软豆腐”器官,一旦反复发炎变成慢性胰腺炎,就会用各种刁钻的方式提醒你:该关注它了。

从“偶尔闹脾气”到“定时炸弹”,胰腺的变质轨迹

35岁的程序员老周有个爱好:深夜加班后来份烤腰子配冰啤酒。半年前开始,每次吃完烧烤,他总要抱着肚子冲进厕所,稀便里还飘着一层没消化的油花。“估计是冰的喝多了”,他没当回事,直到某天凌晨被后背的剧痛痛醒,像有一把钝刀在腰上反复切割,冷汗把床单浸出了深色印记。

去医院检查时,医生指着CT片上胰腺的位置说:“你这胰腺已经像块煮过头的肉,硬邦邦的,功能快丢一半了。”原来,慢性胰腺炎就像一场持续的“内部火灾”,反复发炎会让胰腺组织逐渐被瘢痕取代,从柔软的腺体变成僵硬的“石头”。初期只是吃油后腹泻,慢慢发展成吃点肉就腹胀,最后连米饭都消化不了。

身体发出的“求救密码”,不止拉肚子

张先生被后背痛折磨了两年,总以为是腰肌劳损,直到某天疼得直打滚,送医后才发现是慢性胰腺炎伴发了胆结石。其实,胰腺的“报警信号”远不止拉肚子这一种,它们常常披着其他疾病的外衣:

比如“深夜钝痛”。胰腺位于上腹部深处,其炎症疼痛常放射至后背,尤其在深夜空腹时加重,就像有人用拳头在后背慢慢捶打,坐起来弯腰会稍微缓解。很多人会把它当成腰肌劳损或胃病,一拖就是好几年。

还有“体重偷偷溜走”。40岁的王女士半年瘦了10公斤,还暗自窃喜“中年没发福”,直到出现黄疸才去检查。原来,胰腺功能下降后,身体无法吸收脂肪和蛋白质,吃进去的营养变成了粪便里的油花,体重会在不知不觉中下降,且伴随着乏力、精神差。

更隐蔽的是“血糖突然升高”。胰腺不仅分泌消化液,还负责产生胰岛素。当胰腺被瘢痕组织侵占,胰岛素分泌不足,就会出现“突发性糖尿病”。如果家里没有糖尿病史,突然出现血糖升高,别只怪甜食吃多了,可能是胰腺在“喊救命”。

揪出“胰腺杀手”,从改变习惯开始

慢性胰腺炎的元凶,往往就藏在我们的日常习惯里。长期酗酒是最主要的诱因,酒精会直接刺激胰腺分泌,导致胰管内压力升高,就像给气球不断充气,最终导致胰腺损伤发炎。研究显示,每天喝2两白酒,5年内患慢性胰腺炎的风险会增加3倍。

其次是“暴饮暴食+高脂饮食”的组合拳。节假日聚餐时,一顿饭吃进的脂肪可能超过身体一天的需求量,胰腺为了消化这些油脂会超负荷工作,胰液来不及排出就会“逆流”损伤自身。就像堵车时,堆积的汽车会撞向路边的护栏。

还有胆道疾病的“连锁反应”。胆结石、胆囊炎等疾病会导致胆管堵塞,胆汁逆流进入胰管,引发胰腺炎。临床数据显示,约30%的慢性胰腺炎患者同时患有胆道疾病,就像邻居家着火,火苗顺着墙缝烧到了自己家。

给胰腺“减负”的实用指南

如果已经出现吃油腹泻、后背隐痛等症状,别指望“养养就好”,及时就医检查血尿淀粉酶、胰腺CT能尽早发现问题。而对普通人来说,保护胰腺可以从这几点做起:

聚餐时把酒杯换成茶杯。即使不得不喝酒,也要控制在“低度少量”,比如啤酒不超过一瓶,白酒不超过半两,且每周至少有5天滴酒不沾。

吃火锅时多涮菜少涮肉。脂肪摄入每天最好控制在50克以内,大概相当于两汤匙植物油加一块巴掌大的肉。吃油腻食物后,不妨吃片胰酶片帮胰腺“搭把手”。

每半年做次“胰腺体检”。有胆道疾病、长期喝酒、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建议每年做一次腹部B超和血脂检查,及时发现胰腺的早期病变。

由此可见,胰腺就像身体里的“默默奉献者”,平时不起眼,一旦罢工就会让生活质量大打折扣。当你再遇到吃油腹泻、后背隐痛时,别再简单归咎于“肠胃不好”,或许正是这个藏在深处的器官,在用它特有的方式提醒你:该停下来,好好关心它了。毕竟,守护好胰腺,才能安心享受每一餐的烟火气。

2025-09-11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