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是胎儿时期心脏血管发育异常所致疾病,患儿心脏功能和全身状况较脆弱。科学照护能改善生活质量、为治疗创造条件,降低并发症风险。以下从日常护理、病情观察、治疗配合、心理呵护和预防感染五方面提供指导。
日常护理:平衡营养与活动
合理喂养:多数患儿喂养困难,表现为吃奶时呼吸急促、出汗多、易疲劳。需少量多次喂养,每次控制在20~30分钟,避免患儿劳累。母乳喂养按需进行,配方奶选孔径适中奶嘴。严重喂养困难者,在医生指导下用特殊配方奶或鼻饲,避免哭闹时喂奶以防呛奶。
活动把控:依病情调整活动强度,轻症患儿(如小型室间隔缺损)可正常玩耍,避免剧烈跑跳和长时间哭闹;重症患儿(如法洛四联症)限制活动量,以安静游戏为主,活动中若呼吸急促、面色发绀,应立即停止活动并休息。
保暖与体温:患儿免疫力弱,体温调节差,易因寒冷诱发呼吸道感染。根据气温增减衣物,室内温度保持22~26℃,湿度50%~60%。洗澡时防室温过低,洗完及时擦干穿衣。
病情观察:警惕异常信号
呼吸与面色:正常时安静状态下呼吸平稳、面色红润。若呼吸频率加快(新生儿>60次/分,婴幼儿>50次/分)、鼻翼扇动、口唇或指甲发绀,可能缺氧或心功能不全,需立即就医。睡眠时频繁憋醒、呼吸急促也需警惕。
生长发育:定期监测体重、身高,若体重每月增重不足500克、身高落后同龄儿童,可能因心脏功能差、营养不足或消耗过多,需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方案。
哭闹与精神:突然烦躁不安、持续哭闹、精神萎靡、嗜睡,或伴拒食、呕吐、尿量减少(婴儿每日<6次),可能是心功能不全、缺氧或感染,需尽快就诊。治疗配合:遵医嘱行事
药物治疗:部分患儿需长期服利尿剂、强心剂等,家长要按剂量和时间给药,不可擅自增减或停药。服利尿剂观察尿量和体重,防电解质紊乱;服用抗凝药应定期检查凝血功能,以防出血。给药可碾碎混入少量奶或辅食,确保服下。
定期复查:术后或保守治疗期间,定期做心脏超声、心电图等检查,评估心脏情况。复查时间遵医嘱,通常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各一次,之后每年一次,家长应记录结果供医生参考。
手术前后护理:术前保证营养、防感染;术后观察伤口,保持清洁干燥,避免抓挠。术后早期食欲下降,饮食应循序渐进,从流质过渡到正常饮食,同时观察是否有并发症。
心理呵护:关注情绪与发展
营造轻松环境:减少不良刺激,避免频繁更换照料者或环境,通过抚摸、轻声说话等安抚情绪。对能沟通的年长患儿,用简单语言解释治疗,减轻恐惧。
促进认知发展:依年龄和体力进行早期启蒙,如给婴儿看彩色卡片、听儿歌,陪幼儿玩积木等,促进智力和社交能力发展,避免过度保护限制其探索,帮助建立自信。
预防感染:降低风险
疫苗与防护:病情稳定后按时接种疫苗,增强抵抗力。接种后观察30分钟,无异常再离开。日常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空气污浊的场所,流感季外出戴口罩。
卫生习惯:家长接触患儿前、喂养前等要勤洗手;患儿餐具、玩具定期消毒,衣物勤换。培养能够自主进食的患儿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
口腔与皮肤:保持口腔清洁,婴幼儿喂奶后喂少量水,年长患儿每天刷两次牙;勤洗澡、勤换衣,保持皮肤清洁。出现口腔溃疡、皮肤破损及时处理。
总之,先心病患儿照护需耐心、细心和科学方法。家长掌握核心要点,配合医疗团队,关注心理需求,能帮助患儿适应生活,为治疗康复打基础。科学照护与规范治疗结合,是患儿健康成长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