躁狂症是一种以情感高涨、思维奔逸、活动增多为核心症状的精神障碍,患者常表现为情绪激动、言语夸张、精力异常旺盛,甚至出现冲动行为。科学的护理不仅能帮助患者稳定情绪、减少发作频率,还能降低自伤、伤人风险。对躁狂症患者的护理需要兼顾病情特点、安全防护和心理支持,同时避开常见误区,才能真正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
日常护理:为患者创造“稳定环境”
1.建立规律的生活节奏。(1)作息管理:制定固定的作息时间表,即使患者精力旺盛、不愿睡觉,也需通过温和的方式引导其遵守(如睡前1小时关闭电子设备、播放舒缓音乐),避免昼夜颠倒(睡眠不足会显著加重躁狂症状)。(2)饮食调节:提供清淡、营养均衡的食物,避免过量摄入咖啡因和酒精,这些物质会兴奋神经,诱发冲动。患者可能因忙碌而忘记进食,需定时提醒用餐,少量多餐,确保能量摄入(尤其处于“活动亢进”状态时,体力消耗大,易出现低血糖)。(3)活动安排:选择低刺激的活动(每天固定1-2小时,既能消耗过剩精力、又避免过度兴奋)。避免参与多人聚会、竞争性游戏(如打牌、炒股)等易引发情绪波动的活动。
2.环境调整:减少刺激源。(1)物理环境:保持居住空间简洁、安静,光线柔和,避免鲜艳的色彩和嘈杂的声音(如电视音量过大、频繁访客)。将危险物品(刀具、玻璃制品、药物、绳索)收存上锁,防止患者冲动时自伤或伤人。(2)人际环境:家属和护理者需保持平和的语气和稳定的情绪,避免与患者争论、批评或激惹(如不反驳其夸张言论,不提及可能引发冲突的话题)。多人护理时需统一态度,避免患者利用矛盾寻求关注或挑起争端。
病情观察:捕捉“发作信号”与“缓解迹象”
1.识别躁狂发作加重的信号。(1)情绪与言语:情绪从“愉悦”转为易怒、挑剔,言语速度加快、话题跳跃频繁,甚至出现辱骂、威胁性语言;(2)行为变化:活动量显著增加(如不停地打扫、购物、长途奔波),注意力难以集中(做一件事未完成就转向另一件),挥霍金钱(盲目消费、投资),或出现轻率行为(如超速驾驶、无节制社交);(3)生理指标:睡眠需求锐减(每天仅睡2~3小时仍精力充沛),食欲下降或暴饮暴食,语速快到“喘不过气”。
出现上述表现时,需及时联系主治医生,必要时调整药物剂量(如增加心境稳定剂),避免病情恶化。
2.关注药物治疗的依从性。(1)服药管理:躁狂症患者常因“感觉良好”“认为自己没病”而拒绝服药,这是导致复发的主要原因。需采取温和的方式监督用药(如将药物放在固定位置,陪同服用并确认咽下,避免藏药)。若患者强烈抗拒,不可强行灌药,需联系医生评估是否需要短期住院治疗。(2)副作用观察:服用锂盐(常用心境稳定剂)时,需监测饮水量(每日饮水2000~3000毫升,防止锂蓄积中毒),观察是否出现手抖、恶心、乏力等副作用;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如奥氮平)时,注意有无嗜睡、体重增加等情况,及时反馈医生调整方案。
安全防护:预防冲动与意外
1.应对冲动行为的技巧。(1)“冷却法”干预:当患者情绪激动、开始争吵或有攻击倾向时,护理者保持距离(约2~3米),用平静的语言安抚(如“我知道你现在很不舒服,我们先冷静一下”),避免眼神对峙(可能被视为挑衅)。若患者持续激动,可暂时离开现场(但需确保其在视线范围内),待其冷静后再沟通。(2)物理约束的正确使用:仅在患者出现严重暴力行为(如持械伤人、自伤)时使用,且需由专业人员操作(如用约束带固定四肢,避免过紧导致血液循环障碍),约束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不超过1小时),同时立即前往医院就诊。
2.防范特殊风险。(1)挥霍与性冲动:保管好患者的银行卡、现金,限制其单独外出购物;若患者出现轻率的性行为(如频繁更换伴侣),需委婉提醒风险(如强调避孕和性传播疾病预防),避免指责。(2)自伤与自杀风险:部分患者在躁狂缓解后可能出现抑郁情绪(双相情感障碍的“转相”),需警惕突然的情绪低落、沉默寡言,此时自杀风险较高,需加强陪伴,移除危险物品。
通过规范治疗和科学护理,多数患者能有效控制症状,回归正常生活,而理解、接纳与持续的支持,是帮助他们战胜疾病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