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准妈妈孕期会发现,刷牙时牙刷带血丝,吃苹果时果肉留血印,牙龈还会肿成小肉球。这种 “妊娠期牙龈炎” 在孕妇中发生率达50%-70%,孕2-3个月开始出现,孕晚期可能加重。虽不算大病,但处理不好会影响进食和心情,甚至可能影响胎儿。
一、孕期牙龈为何特别 “脆弱”?
怀孕后,雌激素和孕激素大幅上升,让牙龈血管变脆弱,稍受刺激就易充血、肿胀、出血。
孕期饮食习惯改变,爱吃甜食、零食,进食次数增多,若口腔清洁不到位,食物残渣形成牙菌斑,细菌释放毒素刺激牙龈,加重出血肿胀。
孕期可能因恶心呕吐减少刷牙,或担心用药影响胎儿而拖延治疗,让牙龈问题更严重。研究发现,严重的妊娠期牙龈炎可能增加早产或低体重儿风险,因牙龈炎症的有害物质可能通过血液影响胎盘。
二、牙龈出血、肿胀的信号,分清正常与异常
正常情况:刷牙、进食时少量出血,牙龈轻度肿胀,颜色淡红或粉红,无明显疼痛,休息后缓解,是孕期激素变化的生理性反应。
异常情况:牙龈明显红肿,颜色深红或暗紫,甚至形成 “牙龈瘤”,出血多且频繁,伴口臭、牙龈疼痛,影响咀嚼,可能是牙龈炎加重或合并牙周炎,需及时就医。
出现异常别硬扛,及时看牙医防炎症扩散。
三、科学应对孕期牙龈问题,分三步走
做好日常口腔清洁,减少刺激
选软毛牙刷(毛端直径不超0.18毫米),刷牙力度轻,避免用力横刷。
用 “巴氏刷牙法”:牙刷毛与牙齿呈45度角,放牙龈和牙齿交界处,小幅度颤动,每次刷2-3颗牙,早晚各1次,每次不少于2分钟。刷后用牙线轻清牙缝,别用力拉扯。
孕吐严重者,呕吐后用温水漱口,缓解后再刷牙。可选含氟量适中的儿童牙膏,味道温和不易恶心。
调整饮食和生活习惯,减少炎症诱因
少吃甜食、黏性食物(糖果、蛋糕、糯米制品),它们易粘牙,增加牙菌斑。多吃富含维生素 C 的果蔬(猕猴桃、草莓、西兰花等),帮助修复牙龈,减轻出血。
餐后及时用温水或淡盐水(一杯水加半茶匙盐)漱口。保证充足睡眠,不熬夜,以免免疫力下降加重炎症。
及时就医,必要时接受治疗
牙龈出血肿胀明显,经清洁和饮食调整无改善,及时去口腔科。医生会温和清除牙结石和牙菌斑(洗牙),不会伤害胎儿,还能快速减轻炎症。研究显示,孕期洗牙后80%以上孕妇出血症状明显好转。
牙龈化脓或有明显肿块,医生可能局部麻醉后处理,排出脓液,涂安全消炎药物(如碘甘油),其很少入血,对胎儿影响极小。孕期治疗最佳时间是孕4-6个月,此时胎儿稳定,孕妇身体适应孕期。
四、这些误区,准妈妈要避开
“孕期刷牙出血,就少刷或不刷”:越不刷,牙菌斑越多,问题越重。用对方法轻刷,反而能减少出血。
“孕期不能洗牙,会导致流产”:无科学依据。正规洗牙用超声波震动清牙结石,不刺激子宫,不引起流产。严重牙龈炎症才可能对胎儿有风险。
“牙龈肿了,用点消炎药就好”:孕期用药需谨慎,抗生素不能乱吃。局部消炎药物(漱口液、药膏)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安全,别自己买药。
“生完孩子自然就好了,不用管”:产后激素下降,牙龈问题会缓解,但牙结石和牙菌斑没清除,炎症可能持续,甚至发展成牙周炎,影响牙齿健康。
五、预防孕期牙龈问题,从备孕期开始
孕前做口腔检查:打算怀孕者,孕前3-6个月做全面检查,洗牙清牙结石,治疗蛀牙和牙周炎,把口腔问题解决在孕前。
孕期坚持口腔清洁:早晚认真刷牙,饭后漱口,用牙线或牙间刷清牙缝。孕吐严重者,可在孕吐后 1 小时刷牙,避免刺激咽喉。
控制甜食摄入:少吃糖果、巧克力等,吃后漱口。用新鲜水果代替甜食,补充营养还减少牙菌斑。
定期做口腔检查:怀孕后最好在孕中期(4-6个月)做一次检查,让医生评估牙龈状况,及时处理潜在问题。
妊娠期牙龈出血、肿胀是孕期常见 “小麻烦”,掌握科学应对方法,做好清洁,及时就医,就能缓解。准妈妈要保护好牙龈健康,才能吃得香、心情好,为胎儿提供良好基础,别让牙龈问题影响孕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