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一些药品因被明星、博主推荐而迅速走红,成为“网红药”。从日本的“EVE止痛药”到泰国的“蛇药”,从“褪黑素软糖”到“韩国助眠糖”,这些被疯狂种草的产品往往被宣传为“安全、速效、无副作用”,吸引不少人跟风购买。然而,药品不同于普通商品,其使用必须基于个体健康状况和专业指导。盲目跟风用药可能导致无效治疗、药物依赖,甚至严重的不良反应。本文将从药师的角度,分析“网红药”背后的风险,并提醒大家如何科学、安全地用药。
一、常见的“网红药”及其潜在风险
1. 止痛类:“EVE止痛药”真的比布洛芬更安全吗?
日本“EVE”系列的主要成分是布洛芬(一种非甾体抗炎药),但部分版本还添加了咖啡因和丙戊酰脲(一种镇静成分)。丙戊酰脲在日本以外国家较少使用,长期服用可能增加肝脏负担。咖啡因可能引起心悸、失眠,不适合高血压或焦虑症患者。过量服用可能导致胃出血、肾功能损伤。
2. 助眠类:“褪黑素软糖”能随便吃吗?
褪黑素是人体自然分泌的睡眠激素,但外源性补充需谨慎。长期依赖可能扰乱自身褪黑素分泌,导致睡眠节律紊乱。部分产品剂量超标(如某些软糖含10mg,远超推荐剂量0.5-5mg),可能引发头晕、嗜睡、情绪低落。不适合抑郁症患者、免疫系统疾病人群。
3. 减肥类:“酵素、排毒丸”真的能瘦吗?
许多网红减肥药含泻药(如番泻叶)、利尿剂,甚至非法添加西布曲明(已被禁)。泻药类产品可能导致电解质紊乱、肠道功能失调。非法添加成分可能引发心悸、高血压,甚至肝损伤。
4.感冒类:“日本感冒药”比国内的好?
如“大正感冒药”含对乙酰氨基酚(退烧)、可待因(镇咳,可能成瘾)、麻黄碱(收缩血管,高血压患者慎用)。可待因属于阿片类药物,长期使用可能依赖。多种成分复方制剂,可能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如酒精)。
二、盲目跟风用药的风险
1. 健康风险:从短期伤害到慢性疾病
急性反应如过敏(皮疹、呼吸困难)、器官损伤(肝肾衰竭)、代谢紊乱(电解质失衡)。长期隐患如药物依赖(如泻药导致便秘加重)、耐药性(抗生素滥用)、慢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
2. 法律风险:非法购药,维权无门
微商、社交平台销售的“网红药”多为“三无产品”,无生产批号、无成分说明、无保质期。销售非法添加药物的商家被处以高额罚款,甚至追究刑事责任(如北京“减肥药案”主犯被判刑10年)。因缺乏购买凭证、药品来源不明,多数受害者难以维权。
3. 社会信任危机:虚假宣传与认知偏差
网红通过“亲身试用”“医生推荐”等话术伪造信任,甚至利用PS技术伪造检测报告。误认为“网红药=有效药”,忽视“是药三分毒”的基本原则,导致科学用药观念被边缘化。
三、药师建议——如何科学用药?
1. 用药前:问自己三个问题
我真的需要这个药吗?(如轻度头痛可通过休息缓解,不必立即用药。)这个药的成分是什么?(查看有效成分,避免重复用药,如多种感冒药均含对乙酰氨基酚,叠加可能肝损伤。)我是否有禁忌症?(如哮喘患者慎用布洛芬,青光眼患者慎用含抗组胺药的助眠产品。)
2. 购买时:选择正规渠道
优先选择国药准字号的药品,避免通过代购购买无监管的产品。查看药品说明书,确保有适应症、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等信息。
3. 用药时:遵循个体化原则
儿童、老人、孕妇等特殊人群需调整剂量。避免长期依赖,如助眠药连续使用不超过4周。
4. 出现不适:及时就医
如果服药后出现皮疹、心悸、呼吸困难等,立即停药并就医。
四、结语
药品的本质是治病,而非跟风消费。面对“网红药”的诱惑,我们应保持理性,遵循“能不用则不用,需用时遵医嘱”的原则。药师提醒:健康无捷径,科学用药才是对自己负责。下次再被种草“网红神药”时,不妨先问问药师——它真的适合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