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5献血不良反应是献血过程中或献血后,献血者可能出现的头晕、虚弱、出汗、恶心、面色苍白等全身性症状,或穿刺部位血肿、疼痛、过敏等局部反应,不仅威胁献血者健康,更制约无偿献血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尽管发生率很低,但科学、及时的护理干预对保障献血者安全、提升献血体验至关重要。以下从献血不良反应的类型、成因、具体护理干预方法等几方面展开论述。
献血不良反应类型
根据临床表现,献血不良反应可分为:①轻度反应:头晕、面色苍白、出汗。②中度反应:血压下降、脉搏细弱、呕吐。③重度反应:意识丧失、惊厥、休克。献血不良反应也可分为全身性和局部性,全身性反应以血管迷走神经反应为主,表现为头晕、面色苍白、出汗、恶心、血压下降,严重者出现意识丧失、惊厥。局部性反应则以穿刺部位血肿、疼痛、感染为主,多因穿刺技术不佳或消毒不严格引发。
献血不良反应成因
生理因素:献血过程中,约200-400毫升血液被采集,导致血容量暂时减少。对于空腹献血者或体质虚弱者,血糖浓度下降可能引发低血糖反应,表现为头晕、冷汗、面色苍白,严重者出现短暂性晕厥。此外,静脉穿刺不顺利可能导致局部血肿或神经刺激,引发应激反应,导致疼痛或手臂麻木。
心理因素:初次献血者常因对针头、血液流失的恐惧产生焦虑情绪,紧张与恐惧的连锁反应导致迷走神经兴奋性升高,引发血管扩张和血压下降。
环境与操作因素:采血环境嘈杂、拥挤、温度过高或过低等因素可能加剧献血者的紧张情绪。此外,采血人员技术不熟练、止血不当导致血肿或抗凝剂使用过量引发枸橼酸盐中毒。
献血不良反应护理干预
快速识别与分级处理:轻度反应通过平卧、抬高双腿、保持呼吸道通畅等基础措施缓解;中度反应需监测生命体征,必要时补充生理盐水;重度反应需立即启动急救流程,包括心肺复苏、抗休克治疗等。
生理准备:指导献血者献血前适量进食,避免空腹献血导致低血糖,对疲劳、睡眠不足者,建议改期献血。
心理支持:对焦虑型献血者可通过语言安抚、分散注意力、指导深呼吸等方式缓解焦虑紧张情绪,避免因紧张加剧症状。对知识匮乏的献血者以图文手册详细讲解献血原理。对初次献血者,采用“一对一”沟通方式,通过成功案例分享消除献血疑虑。
认知干预:通过宣传册、视频或现场讲解,向献血者普及献血知识,强调献血的安全性及对健康的益处,消除认知盲区。
环境优化与规范操作:保持采血室温度在22-25℃,湿度50%-60%,配备空气净化设备,营造舒适氛围。采血人员需熟练掌握“两快一慢”法,减少疼痛刺激,对血管细小者,由经验丰富的护士操作,提高一次穿刺成功率。采血过程中密切关注献血者面色、呼吸和脉搏,发现表情僵硬、出汗或脉搏减慢时,立即停止采血并采取平卧位、吸氧等措施。拔针后指导献血者屈肘压迫止血,避免揉搓,对凝血功能异常者,延长压迫时间至10分钟,并加压包扎。
局部反应处理:1.血肿:立即停止采血,拔针后用无菌棉球紧压穿刺孔,抬高手臂至心脏水平以上,持续按压7-10分钟,24小时内冰敷,24小时后热敷促进淤血吸收。2.感染:早期行热敷,若形成蜂窝织炎或淋巴管炎,根据病变类型采取抗感染治疗。3.全身反应处理:晕厥者,平卧头低脚高位,松开衣领及腰带,保持呼吸道通畅,若血压持续偏低,在医师指导下补充生理盐水。恶心呕吐者,平卧头侧位,提供容器及漱口水,指导慢而深的呼吸,若症状持续,应采取相应治疗措施。肌肉痉挛或抽搐者,分散注意力,并嘱其咳嗽以缓解症状,如出现强直性痉挛,固定献血者于采血椅,放置牙垫防止舌咬伤,及时召唤急救医师。
总体而言,献血不良反应多为短暂性、可逆性反应,经及时护理后不会留下后遗症。献血不良反应的护理干预需贯穿献血全过程,通过系统性干预可降低其发生率,保障献血者安全,并提升献血者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