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2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的危重症,发病急、死亡率高。科学护理不仅能降低并发症风险,更是患者康复的核心支柱。本文将系统解析护理中必须关注的五大核心问题及应对策略,帮助家属和护理人员把握关键生命防线。
疼痛管理:终止恶性循环的第一步
心肌缺血引发的剧烈胸痛是AMI最典型的症状,也是加重心脏负担的元凶。护理要点包括:1.精准评估:记录疼痛部位(胸骨后/心前区)、性质(压榨性/撕裂性)、持续时间及诱因(活动/情绪激动),持续心电监护,警惕ST段抬高或T波倒置等心肌缺血信号。2.多维度缓解措施/药物干预:立即遵医嘱注射哌替啶或吗啡,快速镇痛并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但需监测呼吸抑制等副作用。体位优化:协助患者取半卧位(床头抬高30°),减少回心血量,降低心脏负荷。氧疗支持:持续低流量吸氧(2–4L/min),改善心肌缺氧状态。科学原理:疼痛→儿茶酚胺释放→心率加快→心肌耗氧增加→梗死面积扩大,形成恶性循环。及时阻断此链条至关重要。
活动管理:平衡休息与康复的“艺术”
患者常因心肌供氧不足出现“活动无耐力”,过度卧床却可能增加血栓风险。需分阶段干预:1.急性期(发病1周内)绝对卧床,协助完成洗漱、进食等生活护理,避免自主用力;床上排便,避免Valsalva动作(用力屏气)诱发心律失常。2.恢复期(2–4周)第2周:床上活动四肢,每2小时翻身预防压疮;第3周:床边坐起→扶床站立→室内缓步行走(每次<5分钟);第4周:逐步增加步行距离,以心率增幅≤20次/分钟、无胸闷气喘为限。3、呼吸训练:指导腹式呼吸及有效咳嗽(按压胸部减轻震动),提升氧利用率。
心理干预:打破“恐惧-病情加重”的闭环
临床数据:超70%的AMI患者因剧痛和濒死感出现重度焦虑,而恐惧情绪可进一步升高血压、诱发心律失常。
护理方案:1.环境调控:保持病室安静,减少监护仪报警声等刺激源。2.认知重建:用通俗语言解释心肌梗死机制(如“水管堵塞-心肌断粮”);分享成功康复案例,强调再灌注治疗的有效性。3.情绪支持:每日告知肌钙蛋白下降、ST段回落等好转指标,强化希望感。
便秘预防:被忽视的“致命风险”
便秘绝非小事!长期忽视可能引发肠道梗阻、腹压升高,增加痔疮、肛裂风险,甚至诱发心脑血管意外。预防需牢记:每日饮水1.5-2L,搭配25-30克膳食纤维(如芹菜、苹果),避免过量饮酒和咖啡因。根据医嘱进行适度的身体活动,避免长时间卧床或久坐。养成晨起或餐后定时排便习惯,有便意别强忍。压力大时试试冥想放松,特殊人群(孕妇、老人)需个性化调理。出现便血、体重骤降等报警症状,立即就医排查肠道病变!
并发症监测:识别早期预警信号
三大致命并发症及护理要点:1.心律失常(发生率>90%):重点观察室性早搏(频发、多源)、室速/室颤(最凶险);床边备除颤仪,胺碘酮等急救药物。2.心源性休克(死亡率>50%):警惕指标包括血压<90/60mmHg、尿量<30ml/h、皮肤湿冷。3.心力衰竭(急性左心衰为主):识别征兆包括突发呼吸困难、粉红色泡沫痰、肺部湿啰音。
护理行动:每1–2小时记录心率/血压/呼吸;严格限制输液速度(≤20滴/分);控制每日饮水量(<1500ml)。延伸护理:出院后家庭管理清单。药物依从性:“双抗”(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勿自行停用,他汀类药物即使血脂正常也需长期服用。危险因素控制:戒烟(使心梗再发风险降低36%)、血压/血糖达标(BP<140/90mmHg,HbA1c<7%)。康复运动处方:经心脏康复评估后,从步行(每日30分钟)逐步过渡到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
结语
护理是医患共同书写的生命处方,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绝非简单的生活照料,而是融合医学监测、生理支持与心理重建的系统工程。每一个疼痛的缓解、每一步活动的进阶、每一次情绪的疏导,都在为心脏赢得宝贵的修复时间。掌握这些科学方法,您将成为患者康复之路上的关键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