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意外创伤难以避免,正确识别创伤类型并掌握紧急自救方法,可以有效防止伤情恶化,为专业医疗争取宝贵时间甚至挽救生命。本文将系统介绍常见创伤类型,并针对不同场景提供科学自救指导。
常见创伤的类型和症状
擦伤:皮肤与粗糙表面摩擦导致的表皮损伤,通常有少量渗血。症状:轻微疼痛、出血、可能伴有沙土等异物。
切割伤/撕裂伤:由锋利物品如刀、玻璃等造成的皮肤及皮下组织裂开。症状:伤口边缘整齐或不规则,出血较多可能伤及神经、肌腱或血管。
刺伤:由尖锐物体如钉子、针、牙签、匕首等刺入体内造成的深部组织损伤。症状:伤口小但可能很深,外部出血不多,但内部损伤和出血风险高,极易感染。
挫伤/砸伤:被钝器打击或挤压导致的皮下软组织损伤,通常皮肤未破,但皮下血管破裂。症状:疼痛、肿胀、皮肤淤青。
烧烫伤:由热力(火焰、蒸汽、热水)、化学品、电流或辐射造成的组织损伤。
扭伤:关节周围韧带因过度拉伸或撕裂而受伤,常见于踝、膝、腕关节。症状:疼痛、肿胀、淤青、关节活动受限。
骨折:骨骼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中断。症状:剧烈疼痛、肿胀、畸形、异常活动、骨擦感、功能障碍。
不同创伤类型的自救处理
擦伤: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净伤口沙粒污物;棉签蘸碘伏或酒精由内向外环形消毒;轻微擦伤可自然风干,环境不洁或需活动时用无菌纱布或创可贴包扎,保持干燥并定期换敷料。
切割伤/撕裂伤:先处理活动性出血,用干净物品直接按压或包扎伤口;喷射状出血或按压包扎无效(可能伤及动脉),在伤口近心端用止血带止血,记录时间,拨打急救电话或送医。
刺伤:被钉子刺伤后,可让伤口自然流出少量血液,用流动清水和肥皂水冲洗5~10分钟,用双氧水、碘伏消毒后以无菌辅料包扎;刀刺伤等异物残留体内勿自行拔出,固定异物并拨打120;生锈、肮脏物体造成的刺伤需就医评估并预防破伤风。
挫伤/砸伤:遵循RICE原则,即休息(停止活动,让受伤部位休息)、冰敷(24~48小时内用毛巾包裹冰袋冷敷15~20分钟,每隔2~3小时一次)、加压(用弹性绷带适当包扎但不过紧)、抬高(将受伤肢体抬高至心脏水平以上);肿胀疼痛异常剧烈或有畸形、无法活动需就医排查骨折。
烧烫伤:用缓和的流动冷水冲洗伤处15~20分钟至疼痛减轻,切勿用冰块直接冰敷;小心剪开或脱去衣物,粘在皮肤上不可强行撕脱;用清洁物品覆盖伤处;二度烧烫伤以上、面积大于手掌、伤及特殊部位、化学烧伤、电击伤、婴幼儿或老人烧烫伤等严重情况立即送医。
扭伤:适用RICE原则;无法承重、按压骨骼剧痛、关节畸形或听到骨擦音按骨折处理,固定后立即就医。
骨折:若有出血,应先包扎止血;制动,勿移动或复位伤肢;用硬物固定骨折上下两端关节,妥善固定后立即送医。
自救误区:避开这些“危险操作”
盲目拔出异物:如刀刺入身体,强行拔出可能导致大出血,应固定异物并保持原位。用土方处理烧伤:涂抹牙膏、酱油或紫药水会加重感染风险,需严格遵循“冲洗~覆盖~就医”原则。随意移动骨折患者:尤其是怀疑脊柱骨折时,搬运不当可能引发瘫痪。
通用急救原则与常备物品
在施救前,首先确保自己和伤者处于安全的环境,避免二次伤害。对于严重创伤,应首先拨打急救电话,清晰说明地点、致伤因素、伤情和人数。处理他人伤口时,尽量使用手套、口罩等防护用品,防止交叉感染。家庭急救包常备物品:无菌纱布、绷带、碘伏、棉签,不同尺寸的创可贴,医用胶布、剪刀、三角巾、弹性绷带,一次性手套、口罩等。
创伤自救核心为“冷静评估、科学处理、及时就医”。本文通过介绍常见创伤类型及其紧急自救方法,希望能为广大读者提供实用的应急知识和技能,提升自身的安全意识和急救处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