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解析

分泌性中耳炎的病因解析
作者:黄合银   单位:东莞市横沥医院 耳鼻喉科
24

“耳朵像塞了团棉花,听声音闷闷的”“说话时感觉声音在脑子里回响”——这些症状可能是分泌性中耳炎的信号。这种常见耳病虽不剧痛,却会悄悄影响听力,尤其“偏爱”儿童和免疫力低下人群。

耳朵里的“积水危机”:四大病因解析

分泌性中耳炎的核心问题是中耳腔内积液,如同耳朵里“积了水”,导致听力下降、耳闷胀感。其病因主要与以下因素相关:

1.咽鼓管“罢工”

咽鼓管是连接中耳与鼻咽部的“通道”,负责调节气压、排出分泌物。若因感冒、鼻炎导致鼻咽部黏膜肿胀,或腺样体肥大、鼻咽部肿物压迫咽鼓管开口,中耳腔内气体被吸收后形成负压,从而导致中耳黏膜的静脉扩张,通透性增加,血清漏出并积聚于中耳,便会形成“水洼”。

2.感染“暗中作乱”

细菌(如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或病毒(如流感病毒、腺病毒)感染可引发咽鼓管黏膜炎症,导致管腔狭窄。同时,感染产生的炎性物质会刺激中耳黏膜分泌过多液体,形成积液。研究显示,流感病毒引起的感冒更易导致中耳并发症。

3.过敏“牵连”耳朵

过敏性鼻炎患者接触过敏原(如花粉、尘螨)后,鼻腔和鼻咽部黏膜肿胀,可能间接压迫咽鼓管管口。此外,过敏反应可直接引发中耳黏膜水肿,导致分泌物增加。例如,春季过敏高发期,部分患者会同时出现耳闷和鼻塞症状。

4.环境与生活习惯“推波助澜”

长期吸烟、暴露于二手烟或空气污染环境中,会刺激鼻咽部黏膜,增加咽鼓管功能障碍风险。此外,气压骤变(如乘飞机、潜水)也可能导致中耳内外压力失衡,引发积液。

三步自测:你的耳朵“中招”了吗?

若出现以下症状,需警惕分泌性中耳炎:

1.耳闷胀感

感觉耳朵像被棉花堵住,或头部闷胀不适,可能伴随轻微耳鸣(如“咕嘟咕嘟”水泡声)。这种症状在感冒后、乘坐飞机后或过敏发作时更明显。

2.听力“打折”

听声音模糊,仿佛隔了一层膜,儿童可能表现为对呼唤反应迟钝、看电视音量调高。若积液长期未排出,可能导致轻度永久性听力损失。

3.无疼痛或流脓

与化脓性中耳炎不同,分泌性中耳炎通常无耳痛或耳道流脓,易被忽视。但若合并感染,可能出现短暂耳痛或黄绿色分泌物。

小测试:捂住健侧耳,轻压患侧耳屏后迅速放开,若听到“啪”声或感觉耳内气压变化,可能提示咽鼓管功能异常。捏鼻鼓气(注意:耳部感染期禁用!),若耳闷感暂时缓解,说明咽鼓管可能堵塞。

提示:自测仅供初步判断,确诊需通过耳内镜、声导抗测试等专业检查。还需要完善鼻内镜检查,排除鼻咽部病变。

感冒与鼻炎:分泌性中耳炎的“帮凶”

1.感冒:常见的“导火索”

感冒时,鼻腔和鼻咽部黏膜充血肿胀,可能波及咽鼓管开口。若未及时控制炎症,中耳腔内负压持续存在,液体积聚风险显著增加。儿童因免疫系统未发育完善,感冒后患分泌性中耳炎的概率是成人的3~5倍。

2.鼻炎:隐形的“推手”

过敏性鼻炎或慢性鼻窦炎患者,鼻咽部黏膜长期肿胀,可能直接压迫咽鼓管。此外,鼻腔分泌物倒流至鼻咽部,也可能携带病原体逆行感染中耳。研究显示,过敏性鼻炎患者患分泌性中耳炎的风险较健康人群高2~3倍。

3.预防建议:

(1)感冒期间避免用力擤鼻(正确方法:单侧轻擤或回吸鼻涕至口腔吐出)。

(2)过敏性鼻炎患者需规律使用鼻用激素(如糠酸莫米松)控制炎症,减少黏膜肿胀。

(3)保持鼻腔通畅:可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或按摩鼻翼两侧迎香穴促进通气。

儿童为何成“重灾区”?

1.解剖结构“先天不足”

小儿的腭帆张肌、腭帆提肌和咽鼓管咽肌等肌肉薄弱,收缩无力,加之咽鼓管软骨发育不够成熟,弹性较差,当咽鼓管处于负压状态时,软骨段的管壁甚易发生塌陷,导致中耳负压,从而形成积液。此外,腺样体在6~7岁时达到最大,可能堵塞咽鼓管开口。

2.免疫系统“尚在练级”

儿童免疫细胞功能未成熟,对病原体的抵抗力较弱,感冒后更易引发中耳炎症。

3.不良习惯“雪上加霜”

仰卧位喂奶可能导致乳汁经咽鼓管流入中耳。

4.家长须知:

(1)若孩子出现揉耳、听力下降、对声音反应迟钝,或感冒后持续耳闷超过2周,需及时就诊。

(2)定期进行耳部检查,尤其是有过敏史或反复感冒的儿童。

2025-09-12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