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漏尿3个盆底肌训练动作助力恢复

产后漏尿3个盆底肌训练动作助力恢复
作者:柯春华   单位:玉林市福绵区妇幼保健院
364

“刚喂完奶想抱娃起身,咳嗽两声竟漏了尿”“出门必须先查好厕所位置,生怕突然‘失控’”……不少产后妈妈都经历过这样的尴尬时刻,却因觉得“难以启齿”默默忍受。事实上,产后漏尿不是“正常现象”,更不是“忍忍就会好”,它背后藏着盆底肌受损的健康信号,而通过科学训练,大多数妈妈都能摆脱这份困扰。

首先要明确:产后漏尿的根源是“盆底肌松弛”。怀孕时,胎儿在子宫内逐渐增大,持续对盆底肌施加压力,就像一张被长期拉伸的弹簧,弹性慢慢下降;分娩过程中,盆底肌又会经历过度扩张,甚至出现微小撕裂,进一步削弱其支撑能力。盆底肌就像“吊床”,原本能稳稳托住膀胱、子宫等盆腔器官,一旦松弛,“吊床”弹力不足,当腹压增加(如咳嗽、打喷嚏、抱娃、爬楼梯)时,膀胱颈无法被有效关闭,尿液就会不受控制地流出,医学上称之为“压力性尿失禁”。数据显示,我国产后女性漏尿发生率高达30%-50%,但主动寻求解决办法的人不足10%,很多妈妈误将其归为“产后必经阶段”,拖延越久,盆底肌功能越难恢复,甚至可能引发子宫脱垂、性生活质量下降等问题。

不过不用慌,盆底肌和我们的手臂、腿部肌肉一样,通过针对性训练就能增强力量。下面3个简单动作,不需要特殊器械,在家随时随地就能练,妈妈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恢复情况逐步调整强度。

第一个动作:凯格尔运动——盆底肌的“基础唤醒训练”。这是最经典也最核心的训练方式,关键在于“精准找到盆底肌”。很多妈妈会误以为是收缩腹部、臀部或大腿肌肉,其实找对发力点很简单:在排尿时尝试中断尿流,感受一下用力收缩的肌肉群,那就是盆底肌(注意:仅用于找感觉,日常训练不要在排尿时进行,以免影响膀胱功能)。训练时需保持身体放松,平躺、坐姿或站姿均可,具体步骤分3步:1.缓慢收缩盆底肌,就像努力忍住不排尿一样,持续5秒(如果刚开始坚持不了5秒,从2-3秒开始,逐渐延长);2.保持收缩状态后,缓慢放松10秒,让盆底肌充分休息;3.重复上述动作10-15次为1组,每天做3组。新手妈妈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练习,比如给宝宝拍嗝时、哄睡后靠在沙发上,坚持2-3周,就能明显感觉到盆底肌的“紧绷感”在恢复。

第二个动作:臀桥训练——兼顾盆底肌与核心力量。核心肌群(腹部、背部、臀部肌肉)与盆底肌息息相关,核心力量增强了,能间接减轻盆底肌的负担,让训练效果事半功倍。做臀桥时,先平躺在瑜伽垫上,屈膝,双脚分开与髋同宽,脚掌贴紧地面,双手自然放在身体两侧;接着收紧腹部和臀部肌肉,同时向上抬起臀部,让身体从肩膀到膝盖形成一条直线,此时注意主动收缩盆底肌(就像做凯格尔运动一样);保持这个姿势3-5秒后,缓慢放下臀部,回到起始位置。每组做12-15次,每天2-3组。这个动作不仅能练盆底肌,还能帮助产后妈妈收紧臀部、改善腰腹松弛,一举两得。

第三个动作:站立踮脚收肛——适合产后恢复期的“碎片化训练”。对于需要频繁抱娃、没时间平躺训练的妈妈,这个动作非常实用。站立时双脚与肩同宽,保持身体直立,双手可以自然下垂或扶着墙保持平衡;先缓慢踮起脚尖,同时用力收缩盆底肌,就像把盆底肌向上“提”一样;保持这个姿势2-3秒,然后缓慢放下脚跟,同时放松盆底肌。重复15-20次为1组,每天做3组,比如在厨房等水开、陪宝宝玩的时候都能练,完全不耽误日常带娃。

需要提醒的是,产后盆底肌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妈妈们不要追求“速成”,更不能因为刚开始没感觉就放弃。一般来说,坚持4-8周会看到明显改善,比如漏尿次数减少、漏尿量变少;如果训练12周后症状仍未缓解,或者漏尿严重影响生活(如出门必须用护垫、无法参加运动),一定要及时去医院妇科或盆底康复科就诊,医生会通过专业评估,给出电刺激、生物反馈等辅助治疗方案。

产后妈妈为家庭付出的同时,更要关注自己的身体。漏尿不是“羞耻”,而是身体发出的“需要呵护”的信号。从今天开始,每天花10-15分钟练一练这3个动作,给自己一点时间,让盆底肌慢慢“归位”,摆脱尴尬,重新找回轻松自在的生活状态。

2025-09-25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