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防治 远离血吸虫危害

科学防治 远离血吸虫危害
作者:罗朝武   单位:四川省金堂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科
295

在自然界众多威胁人类健康的病原体中,血吸虫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隐形杀手”。 我国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虫,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主要流行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湖南、四川、云南等12个省、市、区,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传染病,故了解血吸虫感染及其防治知识,是每个人守护自身及家人健康的重要责任。

1.血吸虫:“元凶”是一种体型微小却危害巨大的寄生虫,一生经历多个阶段,且需要在不同的宿主中完成发育。虫卵随感染者的粪便排出体外,污染了水源,虫卵在适宜的条件下就会孵化出毛蚴。毛蚴遇到钉螺后,就会钻入体内,在钉螺体内发育,会进一步发育成尾蚴。尾蚴从钉螺体内逸出,漂浮在水面上(具有向光性),当人接触含有尾蚴的水时,其就会迅速穿过皮肤,使人感染血吸虫。

2.感染症状:血吸虫感染的症状表现较多,是身体发出的“危险信号”,主要原因是血吸虫不同虫期释放的抗原均能诱发宿主的免疫应答。根据感染阶段、程度,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在感染初期,患者可出现发热、咳嗽、乏力、腹痛、腹泻等症状,这些症状很容易被误认为是普通的感冒或肠胃不适,从而被忽视。

急性期:发热:体温可达39℃ - 40℃,可持续数周。这是由于大量童虫移行及虫卵毒素刺激机体导致的。过敏反应:表现为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这是机体对血吸虫抗原产生的变态反应。消化系统症状:患者常有腹痛、腹泻,大便可呈糊状或脓血便。这是因为虫卵沉积在肠道黏膜,引起炎症、溃疡等病变。肝脾肿大:这是由于虫卵在其内沉积,导致组织充血、水肿。

慢性期:无症状型:仅在粪便检查或血清学检查时发现感染证据。有症状型:主要表现为长期的腹痛、腹泻、黏液血便等症状,随病情进展,可出现时轻时重的肝脾肿大。

晚期:若病情恶化,则发展为晚期血吸虫病,患者会出现肝硬化、门脉高压、腹水、脾亢,有明显的消瘦、贫血、营养不良等症状,病人的肚子逐渐胀大,积水,因此有人把这种病叫做“大肚子病”。它不仅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危及生命的情况。

3.传播途径:隐藏在生活中的“陷阱” 血吸虫病的传播和流行同样离不开三个环节:一是要有传染源排出血吸虫卵的“种子”。含有血吸虫虫卵的粪便污染水源后,就为血吸虫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二是要有传播媒介,必须经过中间宿主-钉螺来传播;三是要有易感人群,接触“疫水”(含有血吸虫尾蚴的水为疫水),而尾蚴一旦与皮肤接触,10秒钟即可侵入宿主皮肤。在一些农村地区,人们在河、湖、塘等水域中进行洗衣、捕鱼、灌溉等,这就增加了接触疫水的机会,容易感染血吸虫。一般来说,一年中以4—10月发生感染的机会最多。

4.防治方法:防治血吸虫病,首先应进行风险自查:是否接触过疫水?接触后身体有没有出现上述类似的症状?接触疫水距今大概有多长时间?

(1)控制传染源:这是防治的重点。被血吸虫感染的人、畜是主要传染源。定期对流行区的人、畜进行普查治疗,及时发现和治疗病人、病畜,减少虫卵的排出。同时,加强对粪便的管理,推广无害化厕所,防止粪便污染水源。(2)切断传播途径:关键措施是消灭钉螺。可以采用药物或环境改造灭螺。此外,要加强对水源的保护,要切实做好安全饮用水,提倡使用清洁的自来水。(3)保护易感人群:避免接触疫水是最有效的方法。在流行区,通过有计划地对目标人群采取血防知识教育,促进目标人群提高血防意识和掌握血防知识,提高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改造自然环境、改进生产方式,加强个人防护措施。为自己和他人的健康筑起一道坚固的防线,从而自愿地改变不健康行为,提高诊治依从性,避免或降低感染,从而达到保障人们身体健康的目的。

血吸虫感染虽然可怕,但我们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科学防治,要了解它的特点,要行动起来,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就能够有效预防其发生,远离血吸虫病的威胁。

2025-09-25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