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7
 167献血护理作为连接献血者与血液安全的关键纽带,其质量直接关系到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血液合格率及献血者留存率。我国献血护理虽已形成基本规范,但仍存在穿刺技术参差不齐、随访管理缺失等短板。随着“健康中国”深入实施,献血群体结构日益多元化,从献血前的健康筛选到献血后的身体恢复,对护理服务的精细化提出了更高要求。以下结合临床实践,梳理献血全周期的护理步骤与措施,为献血者提供科学、实用的健康指南。
献血前护理
健康筛查:献血前需通过严格的健康筛查,包括年龄、体重、血压等基础指标,采用“三查七对”制度,核查身份证、健康问卷、体格检查数据等,重点排查传染病(如肝炎、艾滋病)、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及近期用药史(如阿司匹林需停药7天)。献血前一周内若出现感冒、发热、腹泻等症状,或女性处于月经期及前后三天,需暂缓献血。
饮食管理:献血前24小时需避免高脂高蛋白饮食,如油炸食品、肥肉等,以防血液出现“乳糜血”干扰检测。宜选择清淡易消化食物,如稀饭、馒头、新鲜蔬菜,并适量补充水分,可少量食用面包、水果,避免空腹献血引发低血糖。献血前一天及当天不得饮酒,以免增加献血后头晕风险。
心理管理:紧张情绪会导致血管收缩,增加穿刺难度,可采用“五步沟通法”缓解献血者焦虑。第一,通过问候建立信任;第二,倾听解答疑问;第三,动画演示解释血液再生过程;第四,再次确认健康信息;第五,鼓励肯定献血善举。另外,献血者也可通过深呼吸、听音乐等方式自我调节。
献血中护理
标准化操作:静脉穿刺技术执行“三准一稳”原则,使用一次性无菌针具,穿刺时指导献血者握拳,成功后自然放松手指,间歇性缓慢握拳以促进血液流出。制定四级响应预案,一级响应:头晕、心慌时立即停止采血,使献血者平卧并补充糖水;二级响应:出现血肿时冷敷并加压包扎;三级响应:发生晕厥时启动急救绿色通道;四级响应:疑似溶血反应时联系专科医院转诊。此外,还应配备肾上腺素、葡萄糖酸钙等急救药物。
动态观察:实时监测血流速度、血压波动,若出现流速异常,需调整针头位置或检查血管状况。每5分钟记录血压、脉搏及面色变化,使用红外热成像仪监测穿刺部位温度。若献血者出现冒冷汗、恶心等轻度反应,调整采血椅角度并加强沟通安慰,若反应加重,立即终止献血并启动急救流程。
献血后护理
穿刺部位护理:穿刺部位的护理可采用以下四步措施避免感染:①按压止血:用对侧食指和中指并拢垂直按压穿刺点上的棉球或敷料5-10分钟,手臂稍上抬,禁止屈肘或揉搓,以防皮下淤血。②固定保护:保留弹力绷带30分钟至1小时,创可贴4小时后取下。③清洁干燥:24小时内避免沾水,若出现红肿、疼痛加剧或渗液,立即就医。④淤青处理:24小时内冷敷减轻肿胀,24小时后热敷促进吸收,通常1-2周内自然消退。
营养与活动指导:献血后适当增加蛋白质(如瘦肉、鸡蛋)和铁摄入(如动物肝脏、菠菜),搭配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如橙子、猕猴桃)促进铁吸收。避免饮酒及高脂饮食,以防加重肝脏负担。献血后24小时内避免剧烈运动、驾驶、高空作业或高温作业,次日可恢复散步等轻度活动,3天内勿从事重体力劳动。
随访与健康管理:献血后48小时内通过电话或其他方式询问身体状况,询问是否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并记录反馈数据。若献血者持续头晕、心悸或尿液呈茶色(提示可能溶血反应),应立即就医;若针眼处红肿渗液超过48小时未缓解,需转诊至专科医院进一步检查。
以上可见,献血前护理是保障血液安全的基石,献血中护理是血液质量保障的关键,献血后护理是促进恢复、预防并发症的重要手段。因此,献血全周期的护理步骤与措施不仅能保障血液安全和质量,更能让献血者感受到温暖与尊重,提升献血体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