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作为常见创伤,不仅带来剧烈疼痛,还严重影响肢体功能与日常生活。科学康复护理是促进骨折愈合、恢复肢体功能的关键,骨科护士凭借专业经验总结的5大护理要点,能为患者康复提供有效指引。
要点一:骨折部位的精细化护理
骨折后的妥善固定是愈合的基础。骨科护士会协同医生,依据骨折类型、部位及程度,选择石膏、夹板或牵引等合适的固定方式。固定时,需严格把控固定装置的松紧度,过松难以稳定骨折断端,过紧则可能阻碍血液循环,甚至引发压疮、肢体缺血坏死等严重问题。以小腿骨折石膏固定为例,护士会定时观察患者脚趾状态,一旦发现脚趾苍白、发凉或麻木,可能是石膏压迫血管神经,需立即联系医生调整。
对于开放性骨折,保持骨折部位清洁干燥是预防感染的关键。护士严格遵循无菌操作规范进行伤口换药,及时清除坏死组织和渗出物。因为感染不仅会延缓骨折愈合,还可能导致骨髓炎等严重并发症。换药时,护士仔细查看伤口有无红肿、渗液、异味,根据愈合情况选择适宜敷料。
要点二:多维度疼痛管理策略
骨折引发的疼痛会影响患者情绪、睡眠及骨折愈合,骨科护士采用多模式疼痛管理方法。借助视觉模拟评分法(VAS),通过让患者在0-10分刻度上评估自身疼痛程度(0分为无痛,10分为剧痛),实现精准疼痛评估。
依据疼痛等级,护士实施针对性止痛措施。轻度疼痛时,指导患者运用深呼吸、听音乐、放松训练等非药物方法分散注意力;中度疼痛则遵医嘱给予口服镇痛药物,并密切观察疗效与不良反应;重度疼痛时,采用静脉镇痛泵等手段,持续精准控制疼痛,并根据疼痛变化及时调整方案。
要点三:分阶段康复训练规划
康复训练是骨折康复的核心,可预防肌肉萎缩、关节僵硬。骨科护士依据骨折愈合阶段,制定个性化训练计划。
骨折初期(1-2周),断端不稳定,以肌肉等长收缩训练为主。上肢骨折患者可进行握拳、伸指练习,下肢骨折患者开展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通过肌肉收缩舒张促进血液循环,预防肌肉萎缩。护士示范正确动作,指导患者每日多次练习,每次3-5秒,每组10-15次,每天3-4组。
骨折中期(2-4周),断端相对稳定,增加关节活动度训练。上肢患者进行肩关节屈伸、外展内收练习,下肢患者练习膝关节屈伸。训练强调动作缓慢轻柔,避免骨折移位,鼓励患者主动参与,逐步加大训练强度和范围。
骨折后期(4周后),骨折基本愈合,重点恢复肢体力量与功能。患者可使用弹力带、哑铃进行抗阻训练,开展步行、上下楼梯练习。护士全程监护,确保安全,根据恢复情况动态调整训练计划。
要点四:营养与健康指导并行
充足的营养是骨折愈合的物质保障。骨科护士综合患者病情、年龄、体重等因素,制定饮食计划,强调摄入富含蛋白质、钙、维生素D的食物。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优质蛋白有助于组织修复;牛奶、虾皮、芝麻等富含钙元素,利于骨骼生长;患者可多晒太阳或食用动物肝脏、蛋黄,补充维生素D以促进钙吸收。
同时,护士给予健康指导,提醒患者保持规律作息、充足睡眠,有利于身体恢复;强调戒烟限酒,因为尼古丁和酒精会阻碍骨折部位血液循环,延缓愈合。此外,还向患者讲解康复训练要点,提升其治疗依从性。
要点五:心理与社会支持协同
骨折后,患者常因疼痛、功能障碍及对预后的担忧产生焦虑、抑郁情绪,影响康复效果。骨科护士关注患者心理状态,主动沟通、倾听,介绍治疗与康复过程,增强患者信心;分享康复案例,激励患者积极面对。同时,鼓励家属给予更多陪伴与情感支持,营造良好康复氛围。必要时,联系康复治疗师、心理咨询师等多学科团队,提供全方位支持。
骨折的科学康复离不开这5大护理要点的协同作用。从骨折部位护理到心理关怀,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通过精准护理与科学指导,助力患者早日康复,重返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