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绝症 科学防治与关爱很重要

艾滋病≠绝症 科学防治与关爱很重要
作者:韦雪丹   单位:广西柳州市人民医院
15

在日常生活中,艾滋病似乎总笼罩着一层神秘又令人恐惧的面纱,导致很多人一提到它就谈“艾”色变。其实,只要深入了解,就会发现艾滋病并非那般可怕。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揭开艾滋病的神秘面纱。

艾滋病究竟是什么

艾滋病,医学全称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HIV)引发的慢性传染病。HIV如同一个极为狡猾的“破坏者”,专门针对人体免疫系统中的CD4+T淋巴细胞展开攻击与破坏。CD4+T淋巴细胞在免疫系统中担当“主力军”,一旦它受损,免疫系统就如同失去坚固城墙的城堡,变得不堪一击,各类严重感染和肿瘤便会趁机侵袭人体。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1.性接触传播

这是艾滋病传播最常见的方式。无论是男女之间,还是男男之间的性行为,如果没有采取保护措施,都有可能传播艾滋病病毒。性伴侣越多,感染的风险就越大。例如,有多个性伴侣且不使用安全套的人,感染艾滋病的几率会显著增加。

2.血液传播

输入被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液制品,共用注射器吸毒,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手术、注射、针灸、纹身、拔牙等侵入人体的器械,都可能让艾滋病病毒乘虚而入。像一些吸毒人员共用注射器,就为艾滋病病毒传播创造了条件。

3.母婴传播

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妇女,在怀孕、分娩和哺乳阶段,都可能将病毒传染给婴幼儿。但借助有效的母婴阻断措施,可大幅降低传播风险。例如,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妇孕期接受规范抗病毒治疗,选择合适分娩方式,产后避免母乳喂养改为人工喂养等,能有效减少宝宝感染病毒的可能性。若不进行母婴阻断,母婴传播几率在15%-45%,规范阻断后可降至5%以下。

艾滋病的症状表现

1.急性期

初次感染HIV的6个月内,部分感染者会出现HIV病毒血症和免疫系统急性损伤引发的临床症状。此阶段多数患者症状轻微,持续1-3周后缓解。常见症状有发热,还可能伴有全身不适、头痛、盗汗、恶心、呕吐、腹泻、咽痛、肌痛、关节痛、皮疹、淋巴结肿大及神经系统症状等。

2.无症状期

从急性期过渡到这个阶段,或者有些人没有明显急性期症状,直接进入此期。此期持续时间一般为4-8年,期间HIV在体内不断复制,免疫系统持续受损,但外表看起来和正常人无异,不过仍具有传染性。

3.艾滋病期

这是感染HIV后的最终阶段。患者CD4+T淋巴细胞计数明显下降,常低于200/mm³,HIV血浆病毒载量明显升高。主要表现为持续1个月以上的发热、盗汗、腹泻,体重减轻10%以上,还可能出现神经精神症状,如记忆力减退、精神淡漠、性格改变等,同时容易发生各种机会性感染及肿瘤。

如何预防艾滋病

1.安全性行为

正确使用安全套是预防艾滋病经性途径传播的有效手段,每次性行为都务必坚持使用。减少性伴侣数量,避免不安全性行为,只与相互忠诚且未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性伴发生性行为,可显著降低感染风险。

2.避免血液传播

坚决杜绝吸毒,尤其是共用注射器静脉注射毒品的高危行为。就医要选择正规医院,确保医疗器械严格消毒;输血要使用正规检测的血液和制品。此外,切勿与他人共用牙刷、剃须刀等可能刺破皮肤的生活用品。纹身、穿耳洞等要选择卫生合格机构,保证器械消毒到位。

3.母婴阻断

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女性若计划怀孕,需提前咨询医生,接受规范母婴阻断治疗。孕期按时产检,遵医嘱抗病毒治疗,选择合适分娩方式,产后避免母乳喂养,采用人工喂养,以此降低将病毒传染给宝宝的几率。

4.艾滋病能治愈吗

目前,艾滋病虽无法完全治愈,但已有药物能有效控制病情发展。通过规范化抗病毒治疗,患者可减轻痛苦,提升生活质量,延长生命。国家还免费为艾滋病患者提供治疗药物,助力他们对抗疾病。只要患者谨遵医嘱,坚持规范服药,定期复查,就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

结语

艾滋病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无知与偏见。了解艾滋病知识,采取正确预防措施,消除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我们便能更好地与艾滋病“和平共处”,共同营造健康、包容的社会环境。让我们行动起来,正确认识、预防艾滋病,关爱艾滋病患者。

2025-09-12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