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症

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症
作者:曾彦圣   单位:安岳县康复医院
59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失眠已成为困扰众多人的常见问题,长期失眠不仅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对身心健康造成严重损害。目前,治疗失眠的方法众多,其中中西医结合治疗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认识失眠症

失眠症是一种持续出现睡眠启动困难、维持障碍或质量下降,并引发日间功能障碍的睡眠障碍。临床特征包括入睡时间超过30分钟、夜间觉醒≥2次、早醒或总睡眠时间不足6小时,常伴随疲劳、注意力不集中、情绪波动等日间症状。其成因涉及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生活习惯及躯体疾病等多方面。

西医治疗失眠症

1.药物治疗

苯二氮䓬类药物:如地西泮、艾司唑仑,通过增强γ-氨基丁酸(GABA)抑制作用诱导睡眠,起效快但长期使用易产生依赖,可能引发头晕、记忆力减退等不良反应。

非苯二氮䓬类药物:佐匹克隆、右佐匹克隆、唑吡坦等对GABA受体选择性更高,对睡眠结构影响小,成瘾性较低,不良反应以口苦、头痛为主。

褪黑素受体激动剂:雷美替胺通过调节褪黑素MT1/MT2受体改善生物钟紊乱性失眠,安全性高,偶见嗜睡、疲劳。

抗抑郁药物:米氮平、曲唑酮适用于伴情绪障碍的失眠患者,需数周起效,可能出现体重增加、性功能异常等副作用。

2.心理治疗

认知行为疗法(CBT-I)是目前治疗失眠的重要心理治疗方法。它主要包括睡眠卫生教育、刺激控制疗法、睡眠限制疗法、认知疗法和放松疗法等。

睡眠卫生教育:指导患者保持规律作息、优化睡眠环境(安静、黑暗、适宜温湿度),避免睡前摄入咖啡因、使用电子设备。

刺激控制疗法:建立床与睡眠的条件反射,仅在困倦时上床,20分钟未入睡需离开卧室,避免床上非睡眠活动,固定起床时间。

睡眠限制疗法:通过缩短卧床时间提高睡眠效率,根据平均睡眠时间逐步调整卧床时长。

认知疗法:纠正对失眠后果的过度担忧、睡眠期望过高等不良认知,减轻心理压力。

放松疗法:通过深呼吸、渐进性肌肉松弛、冥想等缓解焦虑,促进身心放松。

中医治疗失眠症

1.中药治疗

中医认为失眠与人体的阴阳失调、脏腑功能紊乱密切相关,根据不同的辨证分型,采用相应的中药方剂进行治疗:

心脾两虚型: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食少,用归脾汤(党参、黄芪、酸枣仁等)健脾养心。

肝郁化火型:彻夜不眠、急躁易怒、头晕目赤,用龙胆泻肝汤清泻肝火。

痰热内扰型:心烦不寐、胸闷嗳气、口苦目眩,用黄连温胆汤清热化痰。

心肾不交型:心烦失眠、潮热盗汗、腰膝酸软,以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交通心肾。

2.针灸治疗

针灸治疗失眠主要通过针刺特定穴位,调节人体经络气血的运行,达到安神定志的目的。常用穴位有神门、内关、百会、安眠、三阴交等。核心穴位为神门(宁心安神)、内关(宽胸理气)、百会(调节阳气)、安眠穴(镇静安神)、三阴交(调和肝脾肾),共奏安神定志之效。

3.推拿按摩

推拿按摩通过手法作用于头面、颈肩及全身穴位,促进循环、缓解肌肉紧张,调节神经功能改善睡眠。

中西医结合治疗失眠症的优势

提高疗效:西药快速缓解症状,中医调节脏腑阴阳,协同改善睡眠质量。

减少不良反应:中药辅助可降低西药用量,缓解头晕、乏力等副作用,增强机体耐受性。

综合调理:结合中医辨证论治与整体观念,调整生活方式与心理状态,从根本上改善失眠。

日常生活中的失眠预防与调理

1.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规律作息,固定睡眠与起床时间,建立稳定生物钟;适度运动,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快走、游泳等),避免睡前3小时内运动。合理饮食,晚餐宜清淡,忌辛辣、咖啡因、酒精,可食牛奶、香蕉助眠。

2.营造舒适的睡眠环境

保持安静,使用耳塞、隔音窗帘减少噪音干扰。调节光线,睡前调暗光线,使用遮光窗帘避免夜间光刺激。控制温度和湿度,卧室温度20-22℃、湿度40%~60%为宜。

3.调整心态

学会放松,通过深呼吸、冥想、瑜伽缓解焦虑,保持心态平和。培养兴趣爱好,丰富业余生活,转移对失眠的过度关注,减轻心理负担。

结语

中西医结合为失眠治疗提供了全面的方案。掌握相关知识与调理措施可有效应对失眠,严重者需及时就医规范治疗。

2025-10-17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