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在医疗护理领域,压疮一直是一个棘手难题。无论是长期卧床的老人,还是脊髓损伤导致感觉障碍的患者,都可能深受其扰。尽管护理人员竭力预防,一旦形成,压疮往往迁延不愈,甚至不断恶化。这不禁让人疑惑:为什么一个小小的压疮会如此难以治愈?
局部缺血:创面形成的根源
压疮,又称压力性损伤,其本质是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导致的缺血缺氧性损伤。当体表受到持续压力时,毛细血管血流被阻断,组织无法获得足够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同时代谢废物堆积,最终造成组织坏死。
人体毛细血管的平均动脉压约为32mmHg,当外部压力超过这一数值时,毛细血管血流便开始受阻。研究发现,若压力持续超过70mmHg达2小时,组织便可能出现不可逆损伤。这也是为什么需要为卧床患者每2小时翻身一次的科学依据。
多重因素阻碍愈合进程
压疮难以愈合的原因复杂多样。血供基础差是首要因素。压疮多发生在骨骼突出部位,这些部位本身皮下组织薄弱,血供相对较差。一旦发生损伤,修复所需的营养物质和氧气供应不足,愈合自然困难。
持续受压环境更是雪上加霜。即使已经形成溃疡,患者仍可能因活动受限而继续受压,导致损伤周而复始,难以进入良性修复过程。
组织坏死与感染形成恶性循环。压疮创面常伴有大量坏死组织,成为细菌生长的温床。感染不仅加重局部炎症反应,还会进一步破坏周围健康组织。
营养不良直接影响组织再生能力。许多长期卧床患者存在营养不良问题,而伤口愈合需要大量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湿度失衡也不容忽视。过度干燥或潮湿的环境都不利于伤口愈合。过于干燥会使细胞脱水死亡,过于潮湿则可能浸软周围组织,扩大损伤范围。
细胞水平的愈合障碍
在微观层面,压疮难愈合同样有着复杂的生物学机制。
慢性伤口研究发现,压疮创面的炎症反应往往异常持久。正常情况下,伤口愈合会经历止血期、炎症期、增殖期和重塑期。但压疮创面常“停滞”"在炎症阶段,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分泌各种酶类反而破坏新生的组织基质。
同时,压疮创面的成纤维细胞功能异常,这些负责合成胶原蛋白的关键细胞表现出“衰老”特征,增殖能力下降,胶原分泌减少,导致肉芽组织生长缓慢。
生长因子失衡也是重要因素。慢性伤口中,一些促进愈合的生长因子如EGF、FGF等表达减少,而抑制愈合的因子如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却过度表达,破坏了愈合所需的分子平衡。
全身性因素的影响
压疮愈合不仅受局部条件制约,更与患者的全身状况密切相关。
年龄是一个关键因素。老年人皮肤变薄,弹性减弱,皮下脂肪减少,血液循环变差,细胞再生能力自然下降。研究表明,同样程度的压力损伤,年轻患者的愈合速度明显快于老年患者。
多种慢性疾病也会阻碍愈合过程。糖尿病通过微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双重机制影响伤口愈合;贫血直接导致氧输送能力下降;免疫系统功能低下则使患者更容易发生严重感染。
此外,某些药物如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都会抑制组织的修复再生能力。
治疗困境与综合策略
压疮的难治性还表现在治疗过程中的诸多挑战。彻底清创与保护组织的平衡难以把握。清除坏死组织是愈合的前提,但过度清创可能损伤本已脆弱的新生组织。
面对压疮难愈的特性,现代医疗采取综合防治策略:
减压是根本:通过定期翻身、使用气垫床、特殊支架等工具,减少局部受压是关键中的关键。
营养支持:提供高蛋白、高维生素饮食,必要时进行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为组织修复提供“建筑材料”。
创面管理:根据伤口特点选择合适的敷料,保持适度湿润环境,适时清创,控制感染。
新兴疗法:负压伤口治疗、生长因子应用、干细胞治疗等新技术的出现,为难愈性压疮提供了新的希望。
多学科合作:压疮治疗需要医生、护士、营养师、康复治疗师等多专业团队协作,共同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压疮的难愈合性是由局部因素和全身因素共同作用的复杂生物学过程。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而言,科学护理和早期干预,永远是避免压疮痛苦的最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