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别硬扛 疼痛门诊这样化解体内危机

疼痛别硬扛 疼痛门诊这样化解体内危机
作者:陈有贵   单位:南海经济开发区人民医院
396

“忍一忍就过去了”“疼点没啥大不了”——这是我在门诊最常听到的两句话。很多人把疼痛当作“疾病的小尾巴”,要么硬扛,要么盲目吃止痛药,却不知道——疼痛本身就是身体发出的“红色警报”。作为麻醉科医生,我见过太多人因为拖延治疗,让原本可以轻松解决的局部炎症拖成神经粘连,让肌肉痉挛发展成关节退变,甚至把良性的慢性疼痛熬成了复杂的难治性病症。今天,就带大家走进疼痛门诊的“拆弹现场”,看看我们如何帮患者化解体内的“疼痛危机”。

从精准诊断到个性治疗

很多人以为疼痛门诊就是“打封闭”的地方,其实我们的治疗手段早已“升级换代”。根据国际疼痛研究学会的指南,现代疼痛治疗遵循“阶梯化+个体化”原则,简单来说就是:先找到疼痛的“病根”,再选择最适合的“武器”。

第一类:解除“急性警报”的“快速反应部队”

对于突然发作的剧烈疼痛(比如带状疱疹早期的神经痛、术后急性疼痛),我们会优先使用“靶向镇痛”。比如通过超声引导精准注射消炎镇痛液,就像给发炎的组织“精准滴灌”药物,既避免了口服药对胃肠道的刺激,又能让药物浓度在病灶处达到最高。还有神经阻滞技术——不是简单地“打封闭”,而是通过阻断疼痛信号的传导路径,给过度兴奋的神经“断电重启”。有位三叉神经痛患者形容:“那种疼像脸被电钻钻,吃卡马西平副作用太大,后来做了神经阻滞,当天晚上就能正常吃饭了。”

第二类:化解“慢性顽疾”的“特种兵”

对付持续数月甚至数年的慢性疼痛,我们需要更精细的策略。比如针对颈椎/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如果突出程度还没到必须手术的地步,我们会采用“阶梯治疗”:先用冲击波松解紧张的肌肉筋膜(就像给僵硬的橡皮筋做按摩),再用射频调节病变椎间盘的神经敏感性(类似给过热的“报警器”调低灵敏度),最后配合专业的康复训练增强脊柱稳定性。有位长期伏案工作的设计师,颈椎疼痛伴随头晕半年,经过3个月的综合治疗后,不仅疼痛消失了,连视力模糊的问题都改善了——原来是被压迫的神经影响了椎动脉供血。

第三类:修复“功能失调”的“重建师”

还有一类疼痛源于身体的“错误记忆”。比如有些患者因为早期外伤后没有正确康复,导致肌肉形成了错误的代偿模式(比如走路时某块肌肉过度发力),久而久之引发慢性疼痛。这时候就需要“运动康复+神经调控”双管齐下:通过肌骨超声找到异常发力的肌肉群,再用经皮电刺激或磁刺激重新训练神经控制,最后配合个性化的运动方案,让身体忘记错误的疼痛模式。我常跟患者说:“疼痛不是敌人,而是身体在提醒你这里需要关注。我们要做的不是压制疼痛,而是教会身体正确表达需求。”

这些疼痛别硬扛

那么,哪些疼痛需要及时来疼痛门诊?记住这几个危险信号:

第一类:超过3周不缓解的疼痛。比如扭伤后的腰疼,如果休息两周还没减轻,说明可能存在肌肉筋膜粘连或小关节错位;

第二类:夜间加重的疼痛。安静状态下反而更疼(比如骨转移癌痛、某些神经病理性疼痛),这种疼痛往往提示病因比较复杂;

第三类:伴随其他症状的疼痛。比如胸痛伴胸闷气短(可能是心脏问题)、腹痛伴体重下降(警惕消化系统疾病)、肢体疼痛伴麻木无力(可能是神经压迫);

第四类:影响生活质量的疼痛。哪怕疼痛程度不重,但如果让你不敢翻身、不敢走路、睡不好觉,就应该及时干预——疼痛本身就会拖垮免疫力,形成恶性循环。

特别想对慢性疼痛患者说:疼痛治疗不是“追求完全无痛”,而是帮你找回正常生活的能力。我们见过太多患者,原本因为疼痛不敢抱孙子、不敢跳广场舞,经过规范治疗后,不仅能完成日常活动,还能重新享受生活的乐趣。

2025-10-17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