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脑卒中,俗称中风,是我国成年人致死、致残的首要原因。每发生一次脑卒中,就可能意味着一个家庭的生活轨迹被彻底改变。过去,面对突发脑卒中,人们往往因黄金救治时间短、治疗手段有限而陷入恐慌。但随着微创介入技术的飞速发展,脑卒中的治疗已进入精准微创时代。从发病时的快速识别到术中的精准取栓,再到术后的科学康复,微创介入让脑卒中不再是不治之症。了解术前术后的关键知识,能帮助患者和家属更好地应对疾病,把握生命的主动权。
术前关键:“120”识别法,抓住黄金救治窗口
脑卒中治疗的核心在于时间,尤其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后4.5~6小时是微创介入治疗的黄金时间窗,越早治疗,血管再通率越高,患者遗留后遗症的风险也越低。因此,学会快速识别脑卒中症状至关重要。目前最常用的是“120”识别法:“1”代表看一张脸,观察是否有口角歪斜、面部不对称的情况;“2”代表查两只胳膊,抬起双臂时是否有一侧无力下垂;“0”代表听语言,是否有说话含糊不清、无法理解他人话语的表现。一旦出现这三项中的任意一项,就要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
在等待急救人员到来的过程中,家属需做好两项准备:一是记录患者发病时间,精确到分钟,这对医生判断是否符合介入治疗条件至关重要;二是整理好患者的既往病史、正在服用的药物清单,以便医生快速了解病情。同时,要保持患者平卧,避免随意移动,若患者出现呕吐,需将其头部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堵塞气道。
术中揭秘:微创介入如何救脑
缺血性脑卒中的微创介入治疗主要是动脉取栓术。患者被送入导管室后,医生会先对其进行局部麻醉,通常选择大腿根部的股动脉作为穿刺点。随后,将一根纤细的导丝通过动脉通道缓缓送入,在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设备的实时引导下,导丝穿过复杂的血管网络,精准抵达堵塞的脑血管部位。
导丝到位后,沿导丝送入取栓支架,支架在堵塞处张开,与血栓紧密贴合。医生缓慢回撤取栓支架,将血栓完整带出体外,从而打通堵塞的血管,恢复脑部血流。整个手术过程通常在1~2小时内完成,创伤仅为一个几毫米大小的穿刺点,术后无需缝合,压迫止血即可。与传统治疗方式相比,动脉取栓术能直接清除血栓,血管再通率更高,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
术后管理:科学康复,远离复发风险
微创介入治疗并非脑卒中治疗的终点,术后科学管理是预防复发、促进功能恢复的关键。首先是规范用药,患者术后需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防止血栓再次形成;同时,根据血压、血糖、血脂情况,服用相应的控制药物,降低脑卒中复发风险。服药期间要注意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如牙龈出血、皮肤瘀斑等,出现异常及时就医。
其次是康复训练,术后尽早开展康复治疗能最大限度恢复肢体功能。早期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肢体被动活动,如关节屈伸、按摩等,防止肌肉萎缩;病情稳定后逐渐过渡到主动训练,如翻身、坐起、站立、行走,以及语言训练、吞咽功能训练等。康复训练需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必要时可借助康复器械或在专业康复师的指导下进行。
预防为先:生活方式调整是根本保障
对于脑卒中患者而言,术后预防复发比治疗更为重要,而生活方式的调整是预防复发的根本。饮食上要坚持低盐、低脂、低糖原则,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和优质蛋白质,少吃肥肉、油炸食品、腌制食品;戒烟限酒,避免烟草和酒精对血管的损伤。
运动方面,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慢跑等,每周至少运动3~5次,每次30分钟左右。同时,要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学会调节情绪,避免长期焦虑、紧张。定期复查也必不可少,术后每3-6个月复查一次血压、血糖、血脂、脑血管超声等指标,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治疗方案。
微创介入技术的出现,为脑卒中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让曾经令人恐惧的中风变得可防、可治。从术前的快速识别到术中的精准治疗,再到术后的科学管理,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患者、家属与医护人员的密切配合。只要抓住黄金救治时间,积极配合治疗,做好术后康复与预防,脑卒中患者依然可以回归正常生活。微创介入让脑卒中不再可怕,科学认知与积极行动,才是守护脑部健康的最强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