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带你了解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关键

护士带你了解预防深静脉血栓的关键
作者:郑雨欣   单位:成都市温江区人民医院
53

骨折后因长期卧床或活动受限,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与肺栓塞PE)是致命隐患——DVT脱落引发的PE可直接致死。下肢骨折患者VTE发生率达20%~50%,但科学预防能使风险降低80%以上。结合临床指南与一线护理经验,本文为患者及家属梳理可操作的防“栓”关键。

骨折患者为何易招“栓”

VTE形成的核心是“血管损伤、血流缓慢、血液高凝”三大病理机制,骨折患者恰好三者兼具:

1.血管损伤:骨折断端外力冲击或手术操作,直接破坏血管内皮屏障,激活凝血系统,为血小板聚集创造初始条件。

2.血流缓慢:疼痛与肢体固定导致长期卧床,下肢肌肉失去“肌泵”收缩功能,静脉回流动力减弱,血液在深静脉淤滞,为血栓形成提供环境。

3.血液高凝:创伤触发应激反应,肝脏大量释放凝血因子(如Ⅷ因子、纤维蛋白原),抗凝物质活性降低,血液黏稠度升高,止血机制异化为血栓“催化剂”。

警惕“无声杀手”:DVT与PE的预警信号

DVT早期约30%患者无症状,易延误干预;PE属致命急症需快速识别:

DVT典型表现

1.患肢单侧肿胀:双侧周径差>1cm需警惕,肿胀多集中于小腿或大腿,晨起可能加重。

2.局部异常:疼痛、压痛(行走、按压时加剧)、皮温升高、皮肤发红或青紫。

3.特异性体征:腓肠肌挤压痛阳性,或Homans征阳性(被动足背屈时小腿后侧剧痛)。

PE急症信号

出现突发呼吸困难、胸骨后压榨性胸痛、咳鲜红血痰、晕厥任意一项,多为DVT脱落引发急性肺栓塞,需立即就医,延误可能致命。

科学防“栓”:三重干预筑牢防线

预防贯穿康复全周期,“基础预防+物理预防+药物预防”协同发力,实现风险防控与康复安全的平衡。

1.基础预防:患者自主的核心防线

早期主动活动:最经济的防栓手段,遵医嘱启动:

(1)踝泵运动:仰卧位交替足背屈、跖屈(勾/压脚尖至极限),各维持5秒,每小时10~20次。

(2)肌肉训练:股四头肌、臀肌等长收缩(绷紧5秒放松),每小时10次,兼顾防栓与护肌。

(3)体位与离床:每2小时翻身,病情允许时尽早借助助行器下床,动作轻柔防二次损伤。

2.生活管理调整

(1)多饮水:心肾功能正常者每日≥2000ml,少量多次饮用稀释血液。

(2)加强营养:多吃高纤维食物防便秘(排便用力加重静脉淤滞);适量摄入深海鱼等富含Omega-3的食物;限高脂高糖高盐饮食。

(3)禁忌:绝对戒烟(尼古丁伤血管)、限酒(酒精扰凝血);患肢抬高15-30°(高于心脏),禁腘窝垫枕。

3.物理预防:机械辅助的增效手段

(1)梯度压力弹力袜(GCS):下肢骨折优先选膝长型,晨起穿、睡前脱(每日8~12小时),靠梯度压力促回流。严重动脉闭塞、皮肤破损或感染者禁用。

(2)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卧床使用,气囊模拟肌肉收缩,每日累计≥20分钟,需观察皮肤红痛。

4.药物预防:高风险者的医疗干预

高龄、多发骨折等高危患者,需医生评估后用药:

(1)常用药物: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利伐沙班(口服)等,方案依血栓与出血风险制定。

(2)注意: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调整;定期检查凝血功能;警惕牙龈出血、皮肤瘀斑等出血倾向,异常即告知医护。

日常护理关键细节:防栓于未然

1.规避静止:卧床者每2小时翻身,坐起时每15分钟活动脚踝,忌久坐久卧。

2.保护血管:输液优先选上肢,避免在下肢穿刺,减少血管损伤。

3.下肢保暖:防冷风/冷水刺激致血管痉挛,影响血流。

4.循序渐进:按“床上活动→坐起→站立→扶行→独立走”进阶,忌急于求成。

5.定期复查:术后1-2周行下肢静脉超声,实现血栓早发现早干预。

结语

VTE的预防需医患护三方协作。记住“早活动、遵医嘱、勤监测”的防“栓”口诀:科学防护不仅不会影响骨折愈合,更能为康复之路保驾护航。

2025-10-17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