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出HPV感染到底是不是得了性病?

查出HPV感染到底是不是得了性病?
作者:李茜瑶   单位: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766

26岁的小雨看着体检报告上“HPV16 型阳性”几个字,手指冰凉。手机里搜索框刚输入“HPV”,弹出的联想词全是“性病”“宫颈癌”“私生活混乱”这类词条。她反复确认不愿相信,明明自己很注意卫生,怎么会染上“性病”?这样的场景在妇科门诊、皮肤性病科门诊,几乎每天都在上演。

据统计,有性行为的男性和女性一生中感染HPV的概率高达85%~90%。女性70%以上的宫颈癌是由持续感染HPV16、18导致的,在男性群体中,HPV感染会引起生殖器疣和多种恶性肿瘤。而“感染HPV=得了性病”这个误区,正在让无数像小雨一样的朋友们陷入恐慌。今天我们一次性把HPV和性病的关系讲清楚。

1、先搞清楚:HPV和性传播疾病的关系先明确两个概念:什么是HPV?什么是性病?

1、HPV全称“人类乳头瘤病毒”,是一种专门感染人体皮肤和黏膜的病毒。目前已发现的病毒亚型超过200种,根据危害性可分为“高危型”和“低危型”。高危型如HPV16、18型,可能引起宫颈癌、肛门癌等恶性肿瘤;低危型如HPV6、11型,主要导致生殖器疣(俗称“尖锐湿疣”)等良性病变。

2、性传播疾病,传统上指通过性接触传播的疾病,比如梅毒、淋病、艾滋病等。现代医学将“性传播疾病”的范围扩大,把通过性接触、类似性行为及间接接触传播的疾病都纳入其中,HPV感染就属于这个范畴。

因此两者有个关键区别:HPV感染属于性传播疾病,但感染HPV不等于得了传统意义上的“性病”。

HPV病毒更像“皮肤黏膜的过客”,大多数时候会被人体免疫系统清除。80%-90% 的性活跃人群会在一生中感染 HPV,就像感冒病毒一样普遍。只有持续感染高危型HPV病毒且未及时干预,才可能发展为严重疾病;而低危型HPV引起的生殖器疣,虽然属于性病范畴,但通过规范治疗可以治愈,不会留下终身后遗症。

2、HPV感染典型案例案例一:生殖器疣背后的低危型HPV28岁的王先生发现生殖器部位长了几个小疙瘩,上网查询后怀疑是“性病”,偷偷去私立医院就诊,被诊断为 “尖锐湿疣”,花了上万元做了激光治疗,却反复发作。后来在公立医院皮肤科确诊为HPV6型感染,医生采用规范的冷冻治疗配合外用药物,三个月后疣体完全消退,随访一年未复发。

医生告诉王先生:“低危型 HPV引起的生殖器疣确实通过性接触传播,属于性病范畴,但只要在正规医院进行规范化治疗,治愈率很高。”

案例二:孕妇产检发现HPV的正确应对李女士怀孕24周时,产检发现HPV18型阳性。她担心病毒会传染给胎儿,甚至想过终止妊娠。产科医生详细解释:“只要宫颈TCT正常,没有明显病变,完全可以继续妊娠,顺产也不会增加胎儿感染风险。而且新生儿经过产道感染HPV的概率很低,不需要过分的焦虑,妊娠期间要注意休息,保证睡眠,增强自身免疫力,”李女士最终选择定期监测,顺利生下健康宝宝,产后6个月复查HPV已转为阴性。3、科学应对HPV感染预防:疫苗接种是第一道防线HPV疫苗是目前唯一能预防癌症的疫苗,我国已批准二价、四价、九价三种疫苗上市。二价疫苗可预防HPV16、18型(导致70%宫颈癌的元凶);四价增加了6、11型(预防90%生殖器疣);九价则覆盖更多高危亚型。

疫苗接种建议:最佳接种年龄是9-14岁(首次性行为前),但任何年龄接种都有保护作用。

女性9-45岁可接种二价、四价、九价疫苗;

男性9-45岁可接种四价、九价疫苗(部分地区已开放)。

已感染HPV的人群仍可接种,疫苗能预防未感染的亚型

疫苗不能治疗现有感染,但可预防后续新的感染

筛查:早发现比盲目恐慌更重要HPV感染大多没有症状,定期筛查是早期发现问题的关键。

·女性筛查建议:25 - 29 岁,推荐每 3 年做一次 TCT检查;30-64岁女性,推荐每5年做TCT+HPV联合筛查,或者每3年做一次TCT检查。

·男性和高危人群建议:若存在以下情况,建议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的HPV相关检查。如男男性行为者、有多个性伴侣、过早发生性行为、免疫功能低下等。

治疗:大多数感染无需“根治”人体免疫系统是HPV 的“天然克星”,80%-90%的HPV感染会在1-2年内自行清除,无需特殊治疗。低危型HPV引起的生殖器疣,可通过冷冻、激光、外用药物等去除疣体,减少复发。而高危型HPV导致的宫颈病变,需要根据病变程度进行阴道镜检查、活检等治疗手段。

特别提醒:不要轻信“HPV 转阴特效药”“彻底根治疗法”等广告,过度治疗反而可能损伤皮肤黏膜。

生活:这些习惯能帮你加速康复·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免疫力在夜间修复最活跃)

·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维生素 C、锌的食物(如柑橘、坚果、瘦肉)

·坚持适度运动,每周3-5次有氧运动可增强免疫力

·安全性行为:正确使用避孕套能降低HPV传播风险,但不能完全阻断(避孕套无法覆盖所有皮肤接触部位)

·伴侣同治:若一方确诊HPV感染,建议伴侣同时检查,避免反复交叉感染

心理:别让“污名化”伤害自己很多人把HPV感染和“私生活不检点”划等号,这种偏见比病毒更伤人。实际上:

·HPV 感染与性伴侣数量有关,但不是绝对关联,单一性伴侣也可能感染

·间接传播(如共用毛巾、马桶等)理论上可能,但实际发生率极低

·感染 HPV 不代表伴侣不忠,可能是既往感染的 “延迟发现”

如果感到焦虑难以排解,可以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减少疾病带来的孤独感和羞耻感。

写在最后:HPV 感染是 “健康预警” 而非 “人生判决”HPV感染更像是身体给我们的“健康预警”,提醒我们重视生殖健康,而不是一张“性病判决书”。随着疫苗接种的普及和筛查技术的进步,HPV相关疾病正在成为可防可控的健康问题。

愿每个被HPV困扰的人都能明白:感染不可怕,无知和偏见才可怕。

科学应对,理性看待,我们完全能和这个“常见病毒”和平共处。

2025-08-01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