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入门到精通血液透析护理必备知识

从入门到精通血液透析护理必备知识
作者:李婷   单位:成都市大邑县人民医院
2744

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病患者赖以生存的治疗方式,每周3次、每次4小时的透析治疗,加上日常精心护理,才能维持生命质量。无论患者还是家属,掌握这些核心知识,能有效减少并发症,延长透析寿命。

透析原理:人工肾脏的“工作逻辑”

血液透析通过透析机模拟肾脏功能:将患者血液引出体外,经透析器(由上万根空心纤维组成)时,血液中的尿素、肌酐等小分子毒素通过半透膜扩散到透析液中,同时透析液中的碳酸氢钠等物质进入血液,纠正电解质和酸碱失衡。整个过程就像给血液“洗澡”,每次可清除约500ml水分和15-20g尿素氮。

透析效果的关键指标:

1.尿素清除率(Kt/V):每次透析需达到1.2以上,反映毒素清除是否充分;

2.体重增长:两次透析间体重增长不宜超过干体重的3%-5%(如60kg患者不超过3kg),否则易引发心衰。

透析前的准备:细节决定安全

1.血管通路护理:动静脉内瘘是透析患者的“生命线”,每次透析前需检查震颤和杂音(用手触摸有震动感,听诊器能听到“呼呼”声),若减弱或消失,可能是血栓形成,需立即就医。日常保持内瘘侧手臂清洁,避免提重物、测血压、抽血,睡觉时不要压迫。

2.体重监测:透析前穿同样衣物称重,准确告知护士体重变化,这是设定脱水量的关键。若体重增长过快,需减少饮水量(前一天尿量+500ml为当日饮水量)。

3.饮食调整:透析前避免大量进食(尤其高蛋白食物),以免血液中尿素氮骤升,导致透析中恶心呕吐;也不可空腹透析,可吃少量馒头、面包预防低血糖。

透析中的配合:及时沟通很重要

1.不适信号早反馈:透析中若出现头晕、心慌、冷汗,可能是低血压(常见于脱水量过多),需立即告知护士,通过调低血流量、输注生理盐水缓解;若出现肌肉抽筋(多发生在小腿),可能与低钙有关,可遵医嘱补钙。

2.避免过度活动:透析时保持穿刺侧肢体稳定,不要弯曲手臂,防止针头脱落出血。若穿刺点渗血,用手指按压止血,不可自行调整针头位置。

3.观察机器报警:熟悉常见报警原因,如静脉压高可能是管路扭曲,动脉压低可能是血流量不足,发现报警及时通知护士,不要自行关闭报警声。

透析后的护理:预防并发症是核心

1.穿刺点护理:透析结束后,穿刺点需压迫止血(内瘘穿刺用弹力绷带,压迫力度以不出血且能摸到震颤为宜),2小时后缓慢松开,24小时内保持干燥,避免沾水。若出现血肿,24小时内冷敷,24小时后热敷促进吸收。

2.饮食管理:透析后1-2小时再进食,优先补充优质蛋白(如鸡蛋、鱼肉,每日每公斤体重1.2g),避免高钾食物(香蕉、橙子、菠菜)和高磷食物(坚果、加工肉),每日盐摄入控制在3g以内。

3.活动与休息:透析后当天避免剧烈运动,可散步10-15分钟;保证7-8小时睡眠,避免熬夜(熬夜会升高血压,加重心肾负担)。

常见并发症的应对:早发现早处理

1.低血压:透析中或结束后出现头晕、乏力,立即平卧,抬高下肢,喝少量淡盐水,严重时需静脉补液。预防关键是控制体重增长和透析中脱水量。

2.内瘘血栓:突然发现内瘘震颤消失,立即用暖水袋热敷(温度不超过50℃),同时联系透析中心,6小时内是血栓溶解的黄金时间。

3.皮肤瘙痒:因尿毒霜沉积或高磷血症引起,可每天用温水洗澡(水温37℃左右,避免肥皂),遵医嘱服用降磷药(如碳酸钙),不要抓挠以防感染。

4.透析失衡综合征:初次透析或透析不充分者易出现,表现为头痛、恶心、烦躁,严重时抽搐。需减慢透析流速,轻者透析结束后可缓解,重者需静脉输注甘露醇。

长期透析的目标:维持生活质量

透析患者能存活20年以上的关键:

1.坚持规律透析,不随意减少次数或缩短时间;

2.保护血管通路,内瘘使用寿命可达5-10年;

3.控制血压(目标140/90mmHg以下)、血糖、血脂,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

4.保持积极心态,参与轻度工作或社交活动,避免长期卧床。

结语 

血液透析不是终点,而是另一种生活的开始。掌握这些护理知识,像管理慢性病一样精心对待,就能最大限度减少痛苦,享受有质量的生活。记住:透析效果的一半,藏在日常护理的细节里。

2025-08-01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