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镜检查是诊断胃肠道疾病的重要手段,但很多人对它感到陌生和恐惧。其实,了解胃肠镜检查的相关知识,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这项检查,消除不必要的担忧。接下来,就带大家一文读懂胃肠镜检查。
胃肠镜检查是什么?
胃肠镜检查是将一条前端装有微型摄像头的细长管子,经口腔或肛门插入胃肠道,医生通过观察摄像头传输到显示屏上的图像,直观地查看食管、胃、小肠、大肠等部位是否存在病变。根据检查部位的不同,主要分为胃镜检查和肠镜检查,它们就像医生的 “火眼金睛”,能发现早期的胃肠道疾病。
胃肠镜检查的操作过程
1.胃镜检查
检查前准备:检查前6 - 8小时禁食禁水,防食物残渣影响观察。医生会询问病史、评估身体状况,可能让患者口服局部麻醉剂,减轻咽喉不适和检查时的恶心反应。
检查过程:患者左侧卧位,咬住口垫。医生将胃镜经口腔插入,依次通过食管、胃至十二指肠,仔细观察黏膜颜色、形态及有无溃疡、肿物等异常。检查时患者可能有轻微恶心、腹胀感,一般可耐受。整个检查通常持续10 - 30分钟,若发现异常需取组织病理检查,时间会延长。
检查结束:检查后,患者在观察室休息,待麻醉消退且无明显不适即可离开。
2.肠镜检查
检查前准备:肠镜检查前准备至关重要。检查前1 - 2天,患者进食低渣、半流质食物,如米粥、面条;前一晚服泻药排空肠道,肠道清洁程度影响检查效果,残留粪便会遮挡病变导致漏诊。
检查过程:患者取左侧卧位,医生将肠镜从肛门插入,沿肠道走向观察直肠、结肠至回盲部。进镜时,医生注气助观察,患者可能腹胀、有便意,应放松并按指导呼吸配合。若发现病变,医生会相应处理,如切除息肉、取活检。检查约20 - 40分钟。
检查结束:检查后,患者需留院观察,待腹胀减轻、无腹痛等不适再离开。
胃肠镜检查的适用人群
出现相关症状者:常出现上腹痛、腹胀等上消化道症状,或便血、腹泻等下消化道症状,经常规治疗症状未缓解的人群,需通过胃肠镜检查明确病因。
有家族病史者:家族中有胃肠道肿瘤患者,尤其是直系亲属患胃癌、结肠癌等疾病的人,患胃肠道疾病风险较高,建议定期进行胃肠镜检查,以便早发现病变、及时治疗。
年龄较大者:一般40岁以上人群,无论有无症状,都建议进行一次胃肠镜检查。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胃肠道黏膜会变化,患病概率增加,早发现、早治疗对改善预后很重要。
患有其他疾病者:长期患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的患者,病情可能恶变,需定期通过胃肠镜检查监测病情、评估治疗效果。
胃肠镜检查的注意事项
检查前。如实告知医生自己的病史,包括既往疾病史、过敏史、手术史等,正在服用的药物也需详细说明,特别是抗凝药物(如阿司匹林、华法林等),因为这些药物可能会增加检查过程中的出血风险,医生会根据情况决定是否需要停药或调整用药方案。
按照医生的要求做好饮食准备和肠道清洁工作,确保检查顺利进行。如果肠道准备不充分,可能需要重新预约检查时间。
检查后。胃镜检查后,由于咽部麻醉作用尚未完全消失,患者需禁食 2 小时左右,待咽喉部感觉恢复、不再麻木后,可先喝少量温水,如无不适,再逐渐进食温凉、软烂的食物,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坚硬的食物,以免损伤胃肠道黏膜。
肠镜检查后,患者可能会有轻微的腹胀、腹痛,这是由于检查过程中注入气体所致,一般在排气后症状会逐渐缓解。如果腹胀、腹痛症状持续不减轻或加重,出现便血、发热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
若在检查中取了组织进行病理检查或进行了息肉切除等治疗,患者需严格遵循医嘱,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按照规定时间进食和服药,定期复查。
胃肠镜检查是发现胃肠道疾病的有效方法,虽然检查过程可能会有一些不适,但与早期发现疾病、及时治疗所带来的益处相比,这些不适是值得忍受的。希望大家通过了解胃肠镜检查的相关知识,能够正确认识这项检查,在必要时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检查,为自己的胃肠道健康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