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防治高血压,守护心血管健康

中西医结合防治高血压,守护心血管健康
作者:黄锐   单位:仁寿县钟祥镇卫生院
413

正常的血压水平是心血管健康的基石,而高血压则如同潜伏的“隐形杀手”,悄无声息地损害心脏、大脑、肾脏等重要器官。随着医学的发展,中西医结合防治高血压已成为守护健康的重要方式,两者优势互补,为控制血压、减少并发症提供了更全面的保障。

高血压:悄然升级的健康威胁

高血压的可怕之处在于其隐匿性,许多人患病初期没有明显症状,直到出现头晕头痛、心慌胸闷等不适时,血管和器官可能已遭受损害,甚至可能诱发严重的心脑血管事件。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

从中医角度看,高血压与情志失调、久病过劳、饮食所伤等有关;西医则认为,遗传因素、不良生活习惯、肥胖、精神压力等都是致病诱因。无论病因如何,高血压会逐渐侵蚀健康,因此早期发现、科学干预至关重要。

西医防治:精准调控血压的“利器”

西医在高血压的诊断和药物治疗方面有着明确的体系,为控制血压提供了坚实保障。

规范的药物治疗:医生会根据患者的血压水平、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降压药物。这些药物通过不同机制降低血压,需要长期规律服用,不可自行停药或增减剂量。医生会根据血压变化调整用药方案,确保血压稳定在安全范围。

定期监测与评估:通过血压计定期测量血压,记录血压波动,为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同时,定期进行心电图、血脂、血糖等检查,评估高血压对靶器官的影响,及早发现潜在风险。

针对性干预危险因素:针对肥胖、吸烟、酗酒、高盐饮食等可控因素,医生会给出具体的改善建议,如制定减重计划、指导戒烟方法、调整饮食结构等,从源头减少血压升高的诱因。

中医调理:从整体平衡入手改善体质

中医防治高血压注重整体调理,通过改善体质失衡达到稳定血压的目的。

辨证施治的中药调理:中医将高血压分为不同证型,如肝阳上亢证常表现为头晕目眩、急躁易怒,可根据患者情况选用天麻钩藤饮加减;痰湿内阻证多有头重如裹、身体沉重等症状,采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高血压证型多种多样,医生会根据患者不同证型选用不同方剂,并适当加减配伍。

非药物疗法的辅助作用:针灸、推拿是常用的辅助手段。针灸时需根据不同证型选用穴位,以缓解头晕头痛;推拿颈部和肩部肌肉能改善血液循环;艾灸关元、气海、风池等穴位适用于特定体质的患者,有助于调节气血,平衡阴阳。此外,气功、太极拳等传统运动,通过调节呼吸、放松身心,对稳定血压有积极作用。

生活方式的中医指导:中医强调“天人相应”,主张顺应自然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伤肝;饮食上提倡“少盐多淡、忌肥甘厚味”;情绪调摄也很重要,要保持心态平和。

中西医结合:优势互补的防治之道

中西医结合并非简单的“中药+西药”,而是根据病情灵活搭配,实现1+1>2的效果。

急性期与慢性期的协同:血压明显升高、症状明显时,以西医药为主快速降压,避免急症发生;血压稳定后,结合中药调理体质,减少西药用量和副作用。

宏观与微观的结合:西医精准监测血压变化和器官损伤,中医从整体调节身体机能。例如,高血压合并血脂异常者,西药控制血压的同时,可配合活血化瘀的中药改善血液黏稠度,保护血管健康。

防治并重的全面防护:在控制血压的同时,中西医共同关注危险因素的干预。西医指导科学运动、合理饮食,中医通过情志调节、经络疏通增强体质,两者结合形成从治疗到预防的完整体系。

日常防护:为血压稳定“添砖加瓦”

无论采用何种治疗方式,日常防护都是控制高血压的基础。

饮食调理:减少盐的摄入,避免腌制食品,多吃新鲜蔬果、全谷物、优质蛋白;

适度运动:选择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温和的运动,避免剧烈活动,运动时注意监测身体反应,以不感到疲劳为宜;

情绪管理:保持心态平和,避免长期焦虑、愤怒,通过培养兴趣爱好、与家人朋友沟通等方式释放压力;

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避免熬夜,养成定时作息的习惯,让身体的血压调节机制保持稳定。

2025-07-17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