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作用

超声在肝脏疾病诊断中的作用
作者:赵晓   单位:成都市武侯区机投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超声科
46

肝脏作为人体最大的实质性器官,承担着代谢、解毒、合成等重要功能,但其发病早期往往缺乏典型症状,容易被忽视。超声检查凭借无创、便捷、实时动态等优势,成为肝脏疾病诊断中不可或缺的“侦察兵”,从常规筛查到精准评估,为临床诊疗提供关键依据。

超声诊断肝脏疾病的核心优势

相较于CT、MRI等其他影像学检查,超声在肝脏疾病诊断中有着独特且不可替代的优势。首先,无创无辐射是其最显著的特点——检查过程中无需注射造影剂,也不会产生电离辐射,无论是健康人群的定期筛查,还是肝病患者的长期随访,都能安全反复进行,尤其适合儿童、孕妇及肝肾功能不全等特殊人群。

其次,超声能实现实时动态观察。医生通过探头移动,可实时查看肝脏的形态、大小、包膜情况,以及内部血管、胆管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比如观察肝脏是否有肿大或萎缩,包膜是否光滑(肝硬化时包膜会变得粗糙不规则),门静脉血流速度是否正常(门静脉高压时血流速度会减慢甚至反向),这些动态信息能帮助医生快速判断肝脏的整体功能状态。

此外,超声检查成本低、便捷性高。无需特殊准备(部分项目需空腹),检查时间通常仅需10-20分钟,检查结果可即时出具,能快速为临床医生提供诊断方向,尤其适合急诊场景,比如怀疑肝破裂出血时,超声可在床旁快速排查,为抢救争取时间。

精准识别“病灶信号”

超声可精准诊断多种常见肝脏疾病,通过捕捉“超声特征”助医生区分疾病类型。在脂肪肝诊断中,超声是首选。正常肝脏超声图像呈均匀中等回声,脂肪肝患者肝脏因脂肪浸润,表现为“回声增强、后方回声衰减”,像透过毛玻璃看东西。医生还能通过回声强度分级判断脂肪肝严重程度,为后续饮食调整和治疗提供参考。对于肝囊肿和肝血管瘤等良性病变,超声能准确识别。肝囊肿在超声图像上是“边界清晰、形态规则的无回声区”,像肝脏里的“小水泡”,囊壁薄且光滑,后方回声增强;肝血管瘤多为“边界清晰的高回声结节”,内部有“筛网状结构”,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病灶内无明显血流信号,可与恶性肿瘤区分。在肝癌早期筛查和诊断中,超声也很重要。原发性肝癌在超声下常为“低回声或混杂回声结节”,边界不清、形态不规则,部分有“声晕”。结合超声造影检查,能更清晰观察病灶血流灌注情况,肝癌病灶通常有“快进快出”的血流特征,这是区分良恶性肿瘤的关键,助医生早期发现肝癌,争取手术治疗最佳时机。

动态评估“疗效与风险”

超声不仅可用于肝脏疾病诊断,还能贯穿治疗全程,支持疗效评估和风险监测。在肝硬化治疗随访中,医生定期用超声检查,观察肝脏形态变化,如早期肿大、后期缩小且表面凹凸不平;监测门静脉宽度和血流速度,若宽度超过13mm、血流减慢,提示门静脉高压加重,可能需调整治疗方案。对于肝癌介入治疗后的患者,超声是重要疗效评估工具,治疗后短期内观察病灶“活性”,无血流信号、缩小且回声增强则治疗有效,边缘出现新血流信号可能提示肿瘤复发。此外,在肝穿刺活检等有创操作中,超声能引导定位,精准避开血管和胆管,提高穿刺准确性和安全性。

超声并非“万能”

超声在肝脏疾病诊断中优势显著,但并非万能,某些情况需与CT、MRI等检查互补。比如微小肝癌,超声因分辨率限制难以识别,需结合增强CT或MRI排查;对于肝脏肿瘤定性诊断,超声无法明确良恶性时,需联合增强影像学检查或肿瘤标志物检测。另外,肝脏有严重肝硬化、腹水时,超声图像质量受影响,需借助CT或MRI清晰显示肝脏内部结构。

总之,超声检查在肝脏疾病诊断中起基石作用,能提供关键影像学信息。但临床实践中,需根据患者情况合理搭配其他检查方式,实现精准诊疗,保障患者肝脏健康。

2025-10-17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