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这个听起来就让人揪心的词语,却可能在生活中的不经意间降临。无论是意外摔倒、运动损伤还是交通事故,都可能让骨骼遭遇 “断裂” 的危机。而骨折后的康复之路,往往漫长且充满挑战,科学的护理知识就像一位贴心的伙伴,能帮助患者避开误区、加速恢复。下面,就让我们一起了解骨折康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护理要点。
骨折后的日常护理:打好康复基础
1.伤口与固定装置的护理
骨折后常需要手术治疗或外固定(如石膏、支具等),保持伤口和固定装置的清洁至关重要。对于手术伤口,要按照医生的医嘱定期换药,观察伤口是否有红肿、渗液、疼痛加剧等感染迹象,一旦出现异常需及时就医。外固定装置则要注意松紧适度,过松会失去固定效果,过紧可能压迫血管和神经,导致肢体肿胀、麻木。
2.饮食调理:为骨骼 “补充能量”
骨骼的愈合需要充足的营养支持,合理的饮食能为骨折愈合 “添砖加瓦”。要保证蛋白质的摄入,比如鸡蛋、牛奶、瘦肉、鱼类等,蛋白质是组织修复的重要原料;钙和维生素 D 也不可或缺,钙是骨骼的主要成分,牛奶、豆制品、绿叶蔬菜富含钙,而维生素 D 能促进钙的吸收,可通过晒太阳或食用鱼类、蛋黄等获取。
3.体位与活动:动静结合有讲究
骨折初期,患者需要适当休息,避免骨折部位受力。但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可能导致压疮、关节僵硬等问题,因此要定时变换体位。比如卧床患者,可每 2-3 小时翻身一次,翻身时要注意保护骨折部位,避免扭曲或牵拉。在骨折部位稳定的情况下,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未固定关节的活动,如手指、脚趾的屈伸,以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
康复锻炼:让肢体 “重获新生”
1.早期锻炼:促进血液循环
在骨折后的 1-2 周内,骨折部位尚处于肿胀期,此时的锻炼以促进血液循环、消除肿胀为主。可进行肌肉的等长收缩练习,即肌肉收缩时不引起关节活动,比如下肢骨折时,可进行股四头肌的收缩和放松,每次收缩保持 5-10 秒,每天重复多次。这种锻炼既能防止肌肉萎缩,又能促进静脉回流,减轻肿胀。
2.中期锻炼:恢复关节活动度
骨折 2-4 周后,肿胀逐渐消退,骨折部位开始有纤维连接,此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关节活动度的练习。根据骨折的部位和固定方式,逐渐增加关节的屈伸、旋转等活动范围,但要注意避免过度用力,防止骨折移位。比如上肢骨折可进行腕关节、肘关节的屈伸练习,下肢骨折可进行踝关节的背伸、跖屈练习。
3.后期锻炼:增强肌肉力量
骨折 4 周以后,骨折部位逐渐愈合牢固,此时的锻炼重点是增强肌肉力量,恢复肢体的正常功能。可进行抗阻练习,比如使用哑铃、弹力带等进行肌肉训练,逐渐增加阻力和运动量。同时,还要进行平衡和协调能力的训练,比如下肢骨折患者可进行单腿站立、步行练习等,以提高肢体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并发症的预防:为康复 “保驾护航”
1.深静脉血栓的预防
骨折后,由于肢体活动减少、血液循环减慢,容易形成深静脉血栓,尤其是下肢骨折患者。预防深静脉血栓,要注意适当活动未固定的关节和肌肉,促进血液循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弹力袜或气压治疗;多喝水,降低血液黏稠度。如果出现肢体肿胀、疼痛、皮肤温度升高等症状,要及时就医检查。
2.感染的预防
感染是骨折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预防感染要注意保持伤口清洁干燥,按照医生的要求定期换药;避免伤口接触污水、污物;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防止交叉感染。如果伤口出现红肿、发热、疼痛加剧,并有脓性分泌物渗出,要及时就医治疗。
3.关节僵硬的预防
骨折后由于关节长期固定,容易导致关节僵硬,影响肢体功能。预防关节僵硬,关键是尽早进行关节活动度的锻炼,在骨折稳定的前提下,循序渐进地增加关节的活动范围。
结语
骨折康复是一个需要耐心和毅力的过程,科学的护理知识就像一盏明灯,指引着患者在康复路上少走弯路。从日常护理到康复锻炼,再到并发症的预防,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