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是人员密集的场所,而且学生流动性大,若存在传染病的感染者,很容易发生传播。
高校几种常见的传染病
1.结核病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主要经呼吸道传播引起的全身性慢性传染病,其中以肺结核最为常见,也可侵犯脑膜、肠道、肾脏、骨骼、卵巢、子宫等器官。活动期的排菌(也就是痰涂片阳性或者痰培养阳性)肺结核病人是主要的传染源;结核病的传播途径有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黏膜接触,但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咳嗽、咳痰是肺结核常见症状,还有咯血、胸痛,低热、乏力、盗汗、消瘦等症状。
2.艾滋病
艾滋病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乏病毒(简称HIV)感染后,引起的全身性疾病。该病的传染源是艾滋病患者及HIV携带者,传播途径有:性接触直接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人群普遍易感。
3.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主要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症状有发热、全身酸痛、咽痛、咳嗽等。人群普遍易感,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但维持的时间不长,病毒不断发生变异,可引起反复感染发病。
4.诺如病毒引起的感染性腹泻
诺如病毒是一种比较常见、会引起急性感染性腹泻的病毒,全年均可发生感染,冬春季节高发。以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为主要症状,可伴有低热、头痛、乏力及食欲减退;粪便为黄色稀水便,患者经常无预兆剧烈呕吐,呕吐物有感染性,成人腹泻较突出,儿童呕吐较多。诺如病毒潜伏期为24~48小时,病程为自限性,一般2~3天即可恢复。诺如病毒感染性强,以粪-口传播为主,可通过被诺如病毒污染的水源、食物、物品、空气等传播。
5.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aricella-herpes Zoster virus, VZV)引起的经呼吸道和直接接触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病,其中以冬春季为多。水痘传染性极强,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水痘病毒感染人体后,经过大约2周的潜伏期,患者可出现头痛、全身不适、发热、食欲下降等前期症状,继而出现有特征性的红色斑疹,后变为丘疹,再发展为水疱,常伴有瘙痒,1~2天后开始干枯结痂,持续一周左右痂皮脱落。皮疹躯干部最多,头面部次之,四肢较少,手掌、足底更少。黏膜亦常受侵,见于口腔、咽部、眼结膜、外阴、肛门等处。
重视传染病预防工作
1.接种疫苗
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发生的最佳手段,比如流感疫苗,每年流感高发季来临之前,可以咨询校医院或者疾控中心主动进行疫苗接种。
2.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勤洗手:接触教室门把手、电梯按钮、图书馆书籍等后,必须用肥皂或者洗手液和流动水洗手20秒以上;无洗手条件时,用含75%酒精的免洗消毒液擦拭。
呼吸道防护:教室、图书馆、宿舍每天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流感、水痘等流行季,在教室、食堂等密闭场所科学佩戴口罩;咳嗽或者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臂遮挡。
饮食习惯:吃熟食,不喝生水、来源不明的水。避免食用生冷、隔夜食物,防止诺如病毒感染。
预防艾滋病:遵守法律和道德,洁身自爱,反对婚前性行为,反对性乱;不以任何方式吸毒,远离毒品;不使用未经检验的血液制品,减少不必要的输血;不去消毒不严格的医疗机构打针、拔牙、针灸、美容或手术;不共用牙刷、剃须(刮脸)刀;避免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沾上受伤者的血液;正确使用合格的避孕套。
3.增强自身免疫力
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建议23点前休息),保证每天7~8小时睡眠,减少免疫力下降风险。
健康饮食:注意荤素搭配,多吃蔬果补充维生素;少喝含糖饮料、少吃生冷食物。
适度运动:每周坚持3~4次体育锻炼(如操场跑步、健身房运动、球类活动),增强体质。
4.应急处置
如果出现可疑症状,比如发热、咳嗽、呕吐、皮疹等,不要隐瞒,第一时间告知辅导员和校医。按学校或疾控部门要求,进行居家或者宿舍隔离,或前往定点医院就诊;确诊后,配合学校追踪密切接触者,提供活动轨迹(如去过的教室、食堂、宿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