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出血 正确止血这样做

外伤出血 正确止血这样做
作者:​饶泉林   单位:仪陇县中医医院
640

日常生活中,割伤、擦伤、碰撞等意外难免导致出血。多数人遇到出血会手忙脚乱,要么用力按压伤口,要么随意用纸巾包裹,这些不当处理可能加重损伤或引发感染。作为医务工作者,有必要普及外伤出血的正确止血知识,帮助大家在紧急时刻科学应对,为专业救治争取时间。

认识出血:判断伤势是第一步

外伤出血按血管类型可分为三类,处理方式因类型而异。动脉出血最危险,血液呈鲜红色,随心跳节律喷射而出,流速快、出血量多,若不及时止血,短时间内可能导致休克甚至死亡。静脉出血时,血液呈暗红色,持续涌出,速度较动脉慢,但大量出血也会危及生命。毛细血管出血最常见,血液从伤口慢慢渗出,颜色鲜红,通常能自行凝固止血。判断出血量也很关键。出血量少于 500 毫升时,人体可通过自身调节代偿,一般无明显不适;出血量达 500-1000 毫升,会出现头晕、心慌、面色苍白等症状;出血量超过 1000 毫升,可能出现血压下降、意识模糊等休克表现,需立即就医。

基础止血原则:先保命再治伤

无论何种出血,首先要确保现场环境安全,避免在危险区域停留。若伤者处于昏迷状态,需先检查呼吸和心跳,保证呼吸道通畅。止血过程中要注意无菌操作,尽量使用干净的纱布、毛巾等覆盖伤口,避免用泥土、香灰等民间偏方,以防感染。

针对性止血方法:不同伤口不同处理

毛细血管出血:这类出血多为浅表伤口,如擦伤、轻微割伤。可先用生理盐水或清水冲洗伤口,去除异物,然后用无菌纱布或干净的棉布直接覆盖伤口,轻轻按压 5-10 分钟,一般即可止血。止血后用碘伏消毒伤口周围皮肤,再用创可贴或无菌敷料包扎。

静脉出血:常见于较深的割伤或划伤。处理时需用无菌纱布或干净毛巾折叠成比伤口稍大的垫子,覆盖在伤口上,用手持续加压包扎,压力以能止血且不影响肢体血液循环为宜。包扎后观察伤口是否仍有出血,若敷料被血浸透,不要揭开,可在上面再加一层敷料继续加压。

动脉出血:多发生在四肢大动脉损伤,如手臂、腿部的严重创伤。此时需用指压止血法紧急处理,即直接压迫伤口近心端的动脉搏动点,阻断血流。例如,手部动脉出血可压迫手腕内侧的桡动脉,足部出血可压迫足背动脉或内踝后方的胫后动脉。指压止血时要用拇指或食指用力按压,力度以伤口不再出血为度,同时尽快准备止血带或前往医院。

特殊部位出血:头部、颈部、躯干等部位出血处理需格外谨慎。头部出血可用无菌纱布直接压迫伤口,避免用力按压颅骨凹陷处。颈部出血时,要注意不要压迫气管,防止窒息,可用纱布覆盖伤口后,用手指轻轻压迫出血点周围组织。

止血带使用:万不得已的选择

止血带仅适用于四肢大动脉出血且其他止血方法无效时,使用不当可能导致肢体缺血坏死。使用时需注意:选择宽而软的材料,如专用止血带、宽布条、毛巾等,避免用细绳、铁丝等细硬物品。将止血带绑在伤口近心端,距离伤口 5-10 厘米处,松紧度以伤口停止出血为宜,同时在止血带上标明使用时间。止血带每 30-60 分钟需放松 1-2 分钟,放松时用手指压迫伤口,防止再次大量出血。使用止血带后要尽快送往医院,总使用时间不宜超过 4 小时。

五、止血后的处理与观察

止血成功后,要保持伤口清洁干燥,定期更换敷料,观察伤口是否有红肿、渗液、疼痛加剧等感染迹象。若出现这些情况,需及时就医。对于较深的伤口,即使出血已止,也建议到医院注射破伤风疫苗,以防破伤风感染。

特殊人群的止血注意事项

儿童和老年人伤口愈合能力较差,出血时更要注意止血彻底和伤口保护。患有凝血功能障碍疾病的人,即使轻微外伤也可能出血不止,这类人群应随身携带止血药物和医疗证明,受伤后尽快就医。

总之,外伤出血虽然常见,但正确的止血方法能有效减少风险。掌握科学的止血知识,在遇到意外时保持冷静,采取恰当的处理措施,既能减轻伤者痛苦,也能为后续治疗奠定良好基础。

2025-08-01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