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结核这个看似“古老”的疾病,其实从未远离我们生活。它是全球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至今仍威胁人类健康。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每年全球新发肺结核病例约千万例,我国是肺结核高负担国家之一。因此,了解肺结核防治知识,不仅是保护自己的必要前提,也是对他人健康负责。
一、肺结核的典型症状:
1、咳嗽咳痰:这是最常见的症状,通常持续2周以上,初期为干咳,随后可能出现咳痰,部分患者痰中带血或咯血。如果咳嗽超过2周不愈,一定要警惕肺结核的可能。
2、全身症状:包括午后低热(体温多在37.3℃~38℃)、夜间盗汗(入睡后出汗,醒来后停止)、乏力、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等。女性患者可能出现月经不调或闭经。
3、其他部位症状:若结核菌侵犯肺部以外的器官,会出现相应症状,如侵犯胸膜可引起胸痛,侵犯脑膜可导致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
二、肺结核的诊断:
1、痰涂片检查:取患者痰液标本,用显微镜观察有无结核菌,操作简单快速,是判断患者有无传染性的重要依据。
2、胸部影像学检查:胸部X线或CT检查可发现肺部结核病灶,助医生判断病变部位、范围和性质,是肺结核诊断重要手段。
3、结核菌培养:将痰液或其他标本放培养基培养结核菌,准确性高,但培养周期长(约2-8周),主要用于疑难病例诊断和药物敏感性检测。
4、分子生物学检测:如PCR技术,可快速检测结核菌遗传物质,灵敏度高,能缩短诊断时间。
5、结核菌素试验(PPD试验):皮内注射结核菌素,观察注射部位反应判断是否感染过结核菌。但该试验不能区分潜伏感染和活动性肺结核,还可能受卡介苗接种影响,需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判断。
三、肺结核的治疗:
1、药物治疗:患者需严格按医生处方服用抗结核药物,包括异烟肼、利福平等一线药物,必要时用二线药物。服药要规律,勿随意中断或改剂量,防耐药。
2、充足休息与营养支持:患者要保证充足睡眠,避免劳累。同时摄入富含蛋白质等的食物,如瘦肉、鸡蛋等,增强免疫力对抗结核杆菌。
3、定期复查与病情监测:患者按医生要求定期去医院做胸部X光、痰液检测等相关化验,掌握病灶吸收和药物疗效,据此调整治疗方案。
4、心理支持与健康教育:肺结核患者可能有焦虑等负面情绪,家属和社会应给予理解支持。此外,通过健康教育让患者掌握结核病知识,提高治疗依从性,利于治愈疾病。
四、肺结核的预防:
1.控制传染源:
1)肺结核患者应及时就医,确诊后按照医嘱规范治疗,减少传染性。在治疗初期(尤其是具有传染性时),应尽量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的场所,必须外出时佩戴口罩,咳嗽、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遮挡口鼻,不随地吐痰(痰液应吐在有消毒液的容器中或焚烧处理)。
2)对肺结核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如家人、同事、同学等),应进行结核病筛查,以便早期发现潜在感染者。
2.切断传播途径:
1)保持室内通风,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30分钟以上,能有效降低室内结核菌浓度。
2)在人群密集的场所(如教室、办公室、地铁等),注意佩戴口罩,尤其是在接触肺结核患者或出现咳嗽症状的人时。
3)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避免用手触摸口鼻眼。
3.保护易感人群:
1)接种卡介苗:卡介苗是预防儿童结核病(如结核性脑膜炎和粟粒性肺结核)的有效手段,我国将其纳入国家免疫规划,新生儿应及时接种。不过,它对成人肺结核预防效果有限,不能完全避免感染。
2)增强免疫力:保持规律作息,避免劳累;均衡饮食,保证营养摄入;适当运动,如散步、慢跑、瑜伽等,提高抵抗力。
3)重点人群防控:糖尿病、艾滋病患者及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等,因免疫力低,感染结核菌后发病风险高,应定期筛查结核病,积极控制基础疾病。
总之,肺结核传染性强、危害大,掌握防治知识,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坚持规范防控,就能有效控传播,护己及他人健康。防治肺结核,既对自己负责,也对社会尽责。让我们共同努力,远离“肺痨”,守护呼吸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