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科患者血栓防控护理要点:这几件事你做对了吗?

骨科患者血栓防控护理要点:这几件事你做对了吗?
作者:黄丽琴   单位:清远市阳山县中医院骨外科
12130

一、认识血栓:骨科患者不可忽视的“隐形杀手”

1、血栓是什么?

静脉血栓栓塞症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是骨科大手术后的“隐形杀手”。打个比方,如果血管像一条公路,血栓就如同路上的障碍物,造成血管“堵车”,影响血液的正常流通。因此血栓预防对骨科患者来说至关重要。

2、为什么骨科患者更容易发生血栓?

骨科患者容易发生血栓,主要与三大致病因素相关:

·血流缓慢:骨科病人,尤其是受外伤或者需要长期卧床的病人,下肢活动少,肌肉收缩不频繁,导致血液流动滞缓,就像河流流速变缓容易沉积泥沙一样,血液也容易在此形成血栓。

·静脉壁损伤:血管壁因为手术、创伤等导致内膜遭到破坏,内膜下胶原裸露,可激活血小板释放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从而导致血小板和白细胞聚集、粘附和沉积在内膜上并形成血栓。

·高凝状态:发生创伤或者手术后,会对血小板产生刺激,使血小板聚集,同时体内组织液丧失过多,使身体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容易导致下肢深静脉血栓。

3、血栓的早期信号有哪些?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典型临床表现包括:

·疼痛:一般出现在小腿,也可能出现在大腿、腹股沟,往往活动后更为严重。

·肿胀:主要表现为单侧下肢肿胀,其中左下肢居多,肿胀可能为数周、数月,严重时可能终身不退。

·皮肤变化:下肢皮肤温度升高,严重者患肢皮肤会出现褐色红斑,继而紫暗红肿、溃烂。

·全身反应:可能会出现程度不同的全身反应,主要体现在体温升高、脉率增快、白细胞增多、全身乏力不适等。

二、这些关于血栓的误解,你中招了吗?

误解一:手术后只要好好休息,少动就能预防血栓。实际上,长期卧床不动会导致血流缓慢,反而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在病情许可的情况下,早下床活动,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最有效措施。

误解二:按摩患肢可以缓解肿胀,预防血栓。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尤其是在急性期,按摩可能会导致已经形成的血栓脱落,引发肺栓塞等严重后果。

误解三:无症状就说明没有血栓。临床只有10%~17%患者有明显症状,血栓常悄然形成,等到发现时可能已经出现严重并发症,所以不能仅凭症状判断是否有血栓。

三、临床建议要点:护士指导的预防措施

1、基本预防

·饮食:饮食宜清淡低脂,忌辛辣油腻,多吃蔬果防便秘。每日饮水1500-2500 mL防血稠,需控血糖血脂。戒烟戒酒,因尼古丁致血管收缩增血栓风险,过量饮酒亦伤血管。

·生活习惯:预防便秘,便秘时可用开塞露避免排便用力增腹压影响下肢循环。穿宽松衣物,长期卧床或术后患者每1-2小时更换体位,定时做下肢主被动活动及深呼吸、咳嗽。

2、物理预防

·抬高患肢:急性期病人需绝对卧床10-14天,患肢抬高20-30°以助静脉回流、减轻血液淤滞,使静脉松弛不受压。

·弹力袜:患者可以在骨折手术完成后就开始穿弹力袜,弹力袜能对下肢产生压迫,加快血液循环。

3、功能锻炼

·踝泵运动:大腿放松,勾脚、踩脚各保持10秒再放松5秒,双脚内外画圈为一组,每日3组(10-20次/组),5-8次/日。

·直腿抬高运动:膝关节伸直、踝关节为功能位,下肢抬离床面20cm,以可耐受为主,一天三组、5~10次为一组,3-4次/日。

·早期下床活动:患者可以活动后,应尽量减少卧床,下床活动,慢慢尝试站立和下床行走,逐步增加运动量以加速全身血液循环。

4、药物预防

出血风险低者,依风险等级、病因等选华法林等抗凝药防血小板聚集与血栓。用药时需观察出血点、瘀斑、血尿等症状及过敏反应,出现即停药并告知医生。

四、结语

深静脉血栓是骨科术后“无声杀手”,引发的肺栓塞死亡率高。记住,预防血栓,从每一个生活细节做起,从科学的护理措施开始。

2025-07-29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