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煮散 大作用

小煮散 大作用
作者:​刘灿   单位:山东至公检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83

在中药剂型的大家庭中,汤剂因其吸收快、疗效确切的特点被广泛应用,而煮散作为汤剂的“精简版”,虽外形朴素、用量小巧,却在传承与创新中彰显出独特的临床价值。这种将中药饮片粉碎成粗末后煎煮服用的剂型,正以“小而精”的优势重新受到现代中医药界的关注。

煮散的历史可追溯至汉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就有将药物“捣筛为散,煮取温服”的记载。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进一步完善煮散的制备与应用,记载了百余首煮散方剂。宋元时期煮散达到鼎盛,成为临床主流剂型之一,这与当时药材资源相对匮乏、便于携带服用的社会需求密切相关。明清以后,随着饮片加工技术的发展,传统煮散逐渐被全饮片汤剂取代,但其独特优势并未消失。

相较于传统汤剂,煮散的“大作用”首先体现在药效发挥更充分。药物粉碎成粗末后,比表面积显著增加,与溶媒的接触面积扩大,有效成分更易煎出。研究表明,同等剂量下,煮散的有效成分煎出率比传统饮片高出15%~30%,这意味着较小的用量就能达到甚至超过全饮片汤剂的疗效。例如治疗风寒感冒的荆防败毒散,制成煮散后用量仅为传统饮片的三分之一,却能在短时间内缓解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等症状。在慢性疾病治疗中,如调理脾胃的四君子汤煮散,患者每日服药量减少,却能通过持续稳定的有效成分释放,达到健脾益气的长期效果,深受慢性病患者认可。

其次,煮散具有省时节能、经济环保的显著优势。由于药材粉碎后有效成分易溶出,煮散的煎煮时间通常比传统汤剂缩短一半以上,一般只需20~30分钟即可,大大节省了能源和时间成本。同时,煮散用药量仅为传统汤剂的1/3~1/2,在降低患者用药负担的同时,减少了药材资源的消耗。对于黄芪、当归、党参等常用药材,推广煮散每年可节约大量中药材,符合绿色医疗的发展理念。近年来,除了深圳宝安中医院之外,部分基层医院已开始推广煮散剂型,如淄博岜山万杰医院在推广煮散后,年均中药材消耗量下降28%,患者人均中药费用降低35%,实现了医疗资源与患者利益的双赢。

在服用便利性上,煮散也更具优势。粗末剂型不仅便于储存和运输,还能根据患者病情灵活调整剂量。对于吞咽困难的老人、儿童以及需要长期服药的慢性病患者,煮散汤剂的浓度更容易控制,口感也相对温和,提高了用药依从性。

不过,煮散的制备和使用也有讲究。药材粉碎细度需适中,过粗则有效成分难以煎出,过细则易导致汤剂浑浊、过滤困难。而淄博市中药饮片配送代煎中心则是使用定制煮散加工设备,能够制备质地均匀的煮散饮片。煎煮时一般建议先用冷水浸泡20~30分钟,再用武火煮沸后转文火慢煎,以保证药效充分发挥。目前,现代制药技术已能通过标准化粉碎设备控制细度,并研发出专用过滤袋,解决了传统煮散过滤不便的问题,为其普及提供了技术支撑。

从古代的临床实践到现代的研究应用,煮散以其“小剂量、高效率、低成本”的特点,在中医药传承创新中焕发出新的活力。随着中医药现代化进程的推进,这一古老剂型必将在基层医疗、慢病管理等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为大众健康提供更便捷、经济的治疗选择。

2025-09-11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