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后康复护理全攻略:这些动作让骨头更快“长好”

骨折后康复护理全攻略:这些动作让骨头更快“长好”
作者:邱小珍   单位:梧州市工人医院
3821

骨折是常见的运动损伤,但很多人不知道,科学的康复护理才是决定骨头愈合速度和功能恢复程度的关键。本文结合最新医学研究,从饮食、体位、康复动作到并发症预防,系统梳理骨折康复全流程,助你少走弯路。一、科学饮食:给骨头“喂饱”营养骨折愈合需要三大核心营养素:蛋白质、钙和维生素D。

1. 蛋白质是“修复原料”建议每日摄入瘦肉、鱼类、蛋类、豆制品等优质蛋白。例如,100克鸡胸肉含20克蛋白质,相当于人体每日需求量的1/3。

2. 钙是“建筑基石”牛奶、酸奶、豆腐、虾皮等食物是钙的优质来源。1杯250毫升牛奶含钙约300毫克,可满足成年人每日钙需求的1/3。

3. 维生素D促进钙吸收每周3次日晒15分钟,或食用蛋黄、深海鱼等食物。若日照不足,可遵医嘱补充维生素D制剂。

避坑指南:

· 避免盲目喝骨头汤:其钙含量仅为牛奶的1/20,且脂肪含量高,易引发消化不良。

· 忌烟酒:尼古丁和酒精会抑制骨细胞活性,延缓愈合。

二、体位管理:细节决定愈合质量1. 抬高患肢:下肢骨折患者可将小腿垫高至心脏水平以上,促进血液回流,减轻肿胀。

2. 避免压疮:长期卧床者需每2小时翻身一次,使用气垫床或软枕保护骨突部位。

3. 正确使用支具:石膏固定后,若出现肢体麻木、疼痛加剧,需立即就医调整松紧度。

三、康复动作:分阶段精准训练康复训练需遵循“早活动、晚负重”原则,避免二次损伤。

早期(1-2周):肌肉“绷紧”训练1. 踝泵运动:仰卧位,缓慢勾脚尖(背伸)至极限,保持5秒,再缓慢下压(跖屈)至极限,保持5秒。每日3次,每次15-20组。此动作可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预防深静脉血栓。

2. 股四头肌等长收缩:坐位或卧位,伸直膝关节,绷紧大腿前侧肌肉,保持10秒后放松。每日3次,每次20-30组。

3. 握拳运动:上肢骨折患者可反复握拳、伸指,每日3次,每次15-20组,预防手部肌肉萎缩。

中期(2-6周):关节“活动”训练1. 直腿抬高:平卧位,收紧大腿肌肉,将患肢缓慢抬高至与床面成45度,保持10秒后放下。每日3次,每次20-30组。

2. 肩关节钟摆运动:俯卧位,患肢自然下垂,以肩部为轴心,缓慢画圈摆动。每日3次,每次10-15圈。

3. 腕关节屈伸:坐位,用最大力量张开手掌和分开手指,保持2秒,再紧握拳头保持2秒,同时屈伸腕关节。每日3次,每次15-20组。

后期(6周后):负重“渐进”训练1. 拄拐步行:下肢骨折患者可先使用双拐,逐步过渡到单拐,最终弃拐。每日步行时间从10分钟开始,每周增加5分钟。

2. 上下楼梯训练:遵循“健肢先上,患肢先下”原则,每次10级台阶,每日3次。

3. 平衡训练:单腿站立,从5秒开始,逐渐延长至30秒。可借助墙壁或扶手保持平衡。

注意事项:

· 训练强度以“微酸不痛”为原则,若出现剧烈疼痛或骨折部位异常响动,需立即停止并就医。

· 避免过早负重:下肢骨折患者需经X线检查确认骨痂形成后,方可逐步增加负重。

四、并发症预防:别让小问题拖成大麻烦1. 深静脉血栓:长期卧床者需每日做踝泵运动,必要时遵医嘱使用抗凝药物。

2. 肺部感染:深呼吸、咳嗽、拍背(每日3次,每次10分钟)可促进痰液排出。

3. 关节僵硬:每日热敷患处15分钟,配合关节活动度训练,可有效预防。

4. 骨质疏松:补充钙和维生素D的同时,适当进行户外活动,增强骨密度。

五、定期复查:用数据说话骨折后需按医嘱定期复查X线片,观察骨痂形成情况。一般复查时间节点为:

· 术后1周:检查内固定稳定性。

· 术后4周:评估骨痂生长情况。

· 术后8周:确认骨折线模糊程度。

· 术后12周:判断是否可完全负重。

六、心理调适:别让焦虑拖后腿骨折康复期漫长,患者易出现焦虑、抑郁情绪。建议:

1. 加入病友群,分享康复经验。

2. 设定小目标(如每天多走10步),增强成就感。

3. 尝试冥想、听音乐等放松方式。

结语骨折康复是一场“持久战”,科学的饮食、精准的训练、细致的护理缺一不可。记住:骨头愈合需要时间,但正确的康复方法能让时间更有价值。若在康复过程中出现疼痛加剧、肿胀不消、发热等异常情况,务必及时就医,避免延误治疗。愿每位患者都能早日重获健康,重返正常生活!

2025-08-08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