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后打上石膏,只是治疗的开始。很多人以为 “一动不如一静”,却不知石膏固定期间的护理细节,直接影响骨骼愈合速度和后期功能恢复。从肿胀管理到皮肤护理,从体位摆放到康复锻炼,每个环节都藏着大学问。
石膏固定后的 “黄金 72 小时”
骨折初期的肿胀高峰是护理关键期。石膏刚固定后的 72 小时内,肢体血液循环尚未稳定,需牢记 “抬高原则”—— 将受伤部位用枕头垫高至高于心脏水平,比如下肢骨折时在脚下垫两个枕头,上肢骨折时用三角巾悬吊于胸前。这种体位能利用重力促进血液回流,减轻组织水肿。
同时要密切观察肢体末端的 “5P 征”:疼痛(Pain)、苍白(Pallor)、感觉异常(Paresthesia)、麻痹(Paralysis)、脉搏消失(Pulselessness)。若出现石膏内持续性剧痛、手指 / 脚趾发紫发凉、麻木无法活动,可能是石膏过紧导致的骨筋膜室综合征,需立即就医松解,否则可能造成神经肌肉不可逆损伤。
对于儿童患者,家长要更加细心。孩子表达能力有限,若出现哭闹不止、拒绝活动受伤肢体等情况,需检查是否有上述异常。而老年人血液循环较差,即使症状不典型,也不能掉以轻心,要定时观察末端状况。
日常护理的 “三大纪律”
保持石膏完整干燥是首要原则。洗澡时可用塑料袋包裹石膏,两端用橡皮筋扎紧,避免进水软化。若不慎弄湿,切勿烘烤或暴晒,应垫上干毛巾吸干水分并及时就医检查。对于下肢石膏,行走时需在底端套上专用橡胶垫,防止磨损开裂。
皮肤护理要关注 “隐秘角落”。石膏边缘易摩擦脚踝、手腕等部位,可垫上柔软纱布但切忌塞进棉花(可能造成压迫)。若感觉石膏内瘙痒,绝不能用筷子、衣架等硬物搔抓,可用吹风机冷风吹入石膏内缓解 —— 高温热风可能损伤皮肤或使石膏变形。
负重训练需 “循序渐进”。医生允许负重的情况下,初期应借助拐杖或助行器,将重量分散到健康肢体。比如下肢骨折患者,先从 “脚尖点地” 开始,逐步增加负重比例,避免突然用力导致石膏断裂或骨折移位。老年人平衡能力差,家属应在旁协助,防止摔倒。
康复锻炼:不动则废
石膏固定并非 “完全制动”,科学的功能锻炼能预防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
未被固定的关节要 “主动运动”:上肢石膏固定时,每天需做握拳 - 伸指练习,每次 10 组;下肢石膏固定时,坚持勾脚 - 伸脚动作,促进血液循环。这些微小运动能刺激肌肉泵血,降低深静脉血栓风险。
邻近关节可做 “等长收缩”:比如小腿石膏固定时,绷紧大腿肌肉后放松,每天 3 次,每次 20 下,既能锻炼肌肉力量,又不影响骨折部位。锻炼时若出现石膏内剧痛或肿胀加剧,需暂停并咨询医生。
儿童在锻炼时,家长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引导,比如让孩子玩捡豆子的游戏锻炼手部未固定关节。老年人则要根据自身情况调整锻炼强度,避免过度劳累。
异常信号:必须警惕的 “红色警报”
石膏固定期间若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就诊:
石膏内有液体渗出,尤其是带有异味的脓性分泌物,可能提示皮肤感染;
固定部位突发高热,伴随寒战,需排查骨髓炎等严重感染;
石膏出现明显裂缝、变形或松动(比如能塞进两指以上),失去固定作用;
去除石膏后,肢体出现关节僵硬、肌肉萎缩明显,影响正常活动。
临床数据显示,规范护理的骨折患者,愈合时间比护理不当者缩短 30%,且后期功能恢复质量显著提高。石膏就像骨骼愈合的 “临时支架”,唯有精心维护这个 “支架” 的稳定,配合科学护理,才能为骨骼生长创造最佳环境,让受伤肢体早日恢复如初。无论是年轻人、儿童还是老年人,都要重视这些护理细节,让康复之路更加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