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的骨骼结构非常复杂,骨折康复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其中包括复位、固定、功能锻炼三位一体。目标是最大程度地恢复受伤部位的功能,避免并发症。如何使骨折部位快速有效地恢复,下面针对骨折患者介绍几种护理方法,一起来了解和学习一下吧。
康复护理指南
1.急性期(伤后0~4周)。此阶段骨折端不稳定,主要任务是消肿止痛,预防再次损伤。
严格按照医生医嘱固定石膏、夹板。为减轻患者肿胀,可以将受伤的一侧肢体抬高,要高于心脏水平。同时,在受伤后的3天内冰敷肿胀部位,每次20分钟,可缓解肿胀和疼痛;注意观察手指、脚趾的颜色、温度以及活动度,警惕并发症。如果出现剧烈疼痛、麻木、感觉异常,还请及时就医,可能是骨筋膜室综合征的前兆。同时,要保持石膏干燥清洁,以免弄湿。
此外,患者可以在医生指导下积极活动未固定的身体关节。例如手腕骨折,对肩关节和手指积极活动;小腿骨折要对脚趾和髋关节积极活动。为预防肌肉萎缩,促进血液循环,患者在固定不动的情况下,需绷紧和放松受伤部位的肌肉。
2.愈合期(伤后4~12周)。此阶段开始形成骨痂,且骨折处逐渐稳定。患者在经过X光片复查后,医生会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开始指导活动。
患者在拆除外固定后,首先要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在不引起剧烈疼痛的前提下,开始练习屈伸关节活动,同时使用健侧肢体帮助患侧活动。对于膝关节等大关节来说,医生会建议患者使用持续被动活动机,来帮助恢复。特别注意,患者在进行指导活动时需注意循序渐进,不要心急,以免造成再次损伤。
对于下肢有骨折的患者来说,在医生的指导下可以进行逐步负重训练。先从足尖点地开始,到借助拐杖和助行器保持身体平衡,再到自立行走。慢慢地开始练习走路。对于患者来说,不要急于“弃拐而行”,这有利于患者坚持走正常步态。此外,患者还可以用弹力带和哑铃逐渐恢复肌肉力量;同时可做平衡训练,如单腿站立。
3.功能恢复期(伤后3个月及以上)。患者在此阶段骨骼基本愈合,重点是恢复受伤部位功能,帮助重返生活。
可以进行游泳和骑行等有氧运动,进一步强化力量和耐力。同时大量加强活动锻炼,促进关节活动范围增大和身体肌肉的恢复,如模拟日常活动或特定运动的功能性训练。特别注意,完全恢复需要时间,患者不要过于心急。
4.饮食方面。患者要每天保证充足水分,多吃含有维生素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多补充含钙铁的微量元素和蛋白质,切忌辛辣食物和烟酒,不仅会阻止钙的吸收,还会延缓骨骼愈合速度。患者骨折早期因骨折部位肿胀,饮食上需采用流食;在中期患者饮食可逐渐转变为补充适量维生素和蛋白质,帮助骨痂生长和愈合。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此时饮食可以多吃滋补类的食物,起到补肝肾效果,促进骨折部位加速愈合。
5.心理护理。大多数骨折患者都会行动不便,严重者甚至会卧床,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离不开家人的悉心照顾。这时候家人应该注意自己的情绪,以免影响患者情绪。现代临床研究发现,良好的心理状态对于提高患者康复训练依从性有积极作用,家人也能帮助患者建立更好的康复信心。所以要注意关注患者情绪变化,以免给患者增加心理负担,及时给予安慰与鼓励,多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
并发症预防与护理
骨折后需重点预防并发症。可通过早期持续功能锻炼防关节僵硬,坚持肌肉等长与等张收缩训练,以防肌肉萎缩;为预防深静脉血栓(DVT),下肢骨折者需多活动脚趾、做踝泵练习(勾脚尖、绷脚尖)并多喝水,若小腿出现不明原因肿胀疼痛需立即就医;长期卧床患者则应多做深呼吸、有效咳嗽,且需定期拍背以预防坠积性肺炎。
结语
总之,患者在骨折期间除了要遵循医嘱之外,家人对患者的康复照顾是必不可少的。当然,我们在平时生活工作中要更加注意安全问题,避免骨折现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