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液检测:肾脏健康的“晴雨表”

尿液检测:肾脏健康的“晴雨表”
作者:赫宁宁   单位: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
6241

肾脏,这个位于后腰两侧的 “沉默器官”,每天默默过滤约 180 升血液,相当于 90 瓶大瓶装矿泉水的量,最终形成 1-2 升尿液排出体外。在这个复杂的代谢过程中,尿液如同肾脏发出的 “密码电报”,隐藏着肾脏功能的重要信息。尿液检测作为一项便捷、经济的检查手段,被医学界誉为肾脏健康的 “晴雨表”,能在肾脏病变早期发出预警信号。

尿液里的健康密码

正常尿液呈淡黄色透明状,这是因为含有尿胆原等色素物质。当肾脏出现异常时,尿液的物理性状和化学成分会首先发生改变。比如尿液泡沫增多且久久不散,可能是蛋白质漏出的表现;尿液颜色变深如浓茶色,需警惕胆红素升高或血尿;夜尿次数突然增多,往往提示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减退。肾脏的基本功能单位是肾单位,每个肾脏约有 100 万个肾单位。当肾单位受损超过 50% 时,人体才会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但此时肾功能已损失过半。尿液检测能捕捉到早期肾损伤的蛛丝马迹,例如微量白蛋白尿的出现,比血肌酐升高提前 3-5 年预警糖尿病肾病。

常见检测项目及意义

尿常规检查是最基础的尿液检测项目,包含 11 项指标,其中尿蛋白、尿红细胞、尿白细胞和尿糖是反映肾脏健康的核心指标。

尿蛋白是肾脏滤过功能的 “试金石”。健康人尿液中仅含微量蛋白质(每日少于 150mg),普通检测无法发现。当尿蛋白定性试验呈阳性(+~++++),提示肾小球滤过膜受损。持续性蛋白尿往往是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的重要标志,而剧烈运动、发热等情况可能导致暂时性生理性蛋白尿,需多次检测确认。

尿红细胞增多提示尿路可能存在损伤。若显微镜下每高倍视野红细胞超过 3 个,称为镜下血尿,常见于肾小球肾炎、泌尿系结石等疾病。尿液中红细胞形态分析能帮助判断出血部位:畸形红细胞比例超过 70% 时,多为肾小球源性血尿。

尿白细胞升高通常提示泌尿系统感染,如肾盂肾炎、膀胱炎等,常伴随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

此外,24 小时尿蛋白定量、尿微量白蛋白 / 肌酐比值等检测,能更精准地评估肾脏损伤程度,尤其适用于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患者的肾脏监测。

检测前后的注意事项

为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采样前需注意:避免剧烈运动、发热等生理状态异常时采样;女性应避开月经期,防止经血污染样本;采样前需清洁尿道口,留取中段尿(排尿过程中弃去前、后段尿液,留取中间部分),以减少尿道口细菌污染。留取 24 小时尿液时,应从清晨第一次排尿开始计时,将 24 小时内所有尿液收集在专用容器中,最后需测量总尿量并记录,混匀后取少量送检。收集期间需避免尿液污染,气温较高时需冷藏保存。

检测结果异常并不等同于肾脏疾病,需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综合判断。例如,一次性大量进食高蛋白食物可能导致暂时性尿蛋白阳性;剧烈运动后可能出现一过性血尿。发现异常时,应在医生指导下复查或进一步检查。

特殊人群的检测建议

慢性疾病患者是肾脏损伤的高危人群。糖尿病患者病程超过 5 年者,应每半年至一年检测一次尿微量白蛋白 / 肌酐比值;高血压患者应每年进行尿常规检查;痛风患者需定期监测尿 pH 值和尿酸水平,预防尿酸结晶损伤肾脏。

老年人肾脏功能随年龄增长逐渐减退,建议每年进行一次尿常规检查。有肾脏病家族史者,应从年轻时开始定期检测,做到早发现、早干预。孕妇在孕期需常规进行尿常规检查,监测是否出现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导致的蛋白尿,以及尿路感染等问题,保障母婴健康。

尿液检测就像给肾脏做 “体检”,用简单的方式守护着我们的健康。定期进行尿液检测,读懂这份 “液体报告”,能帮助我们及时发现肾脏的早期病变。当尿液这个 “晴雨表” 出现异常信号时,及时就医、科学干预,才能让肾脏始终保持正常运转,为生命活动提供稳定的代谢保障。

2025-08-13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