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患者突然摔倒,扶还是不扶?现场处理的正确方式

脑梗患者突然摔倒,扶还是不扶?现场处理的正确方式
作者:曾雯雯   单位:梧州市工人医院
7488

你有没有想过,如果身边有人突然摔倒,而他可能正经历脑梗——你会毫不犹豫地冲上去扶起他吗?很多人第一反应是“快扶起来”,觉得这是救人一命;但其实,这个动作可能恰恰成为压垮患者的最后一根稻草。脑梗不同于骨折或晕厥,它是一种因脑血管堵塞导致脑组织缺氧的急症,此时任何不当干预都可能让病情雪上加霜。更关键的是,脑梗发作往往伴随意识模糊、肢体无力甚至言语障碍,盲目搀扶不仅无法帮助患者,还可能造成二次伤害。所以,面对这种情况,冷静判断比冲动行动更重要。掌握正确的现场处理方式,才是对患者真正的尊重与保护。

一、别急着扶!错误操作可能让脑梗更严重  

很多人看到别人倒地,第一反应就是“赶紧扶起来”,以为这样就能帮对方恢复意识或避免摔伤。但在脑梗面前,这种“热心”反而可能酿成悲剧。这是因为脑梗发作时,大脑供血中断,神经功能紊乱,患者很可能出现一侧肢体瘫痪、口角歪斜、说话不清等症状。如果你贸然去拉他、抱他,可能会引发以下几种危险:  

一是加重脑部损伤,脑梗后脑组织处于脆弱状态,剧烈晃动或体位变化会增加颅内压力,诱发脑水肿甚至出血转化,使原本可控的病情恶化;二是诱发误吸,如果患者意识不清伴随呕吐,强行扶坐或站立,容易导致呕吐物呛入气管,引发窒息或吸入性肺炎,这在急诊科中并不罕见;三是延误黄金救治时间,很多家属或路人一见患者摔倒就慌了神,忙着扶人、送医院,却忽略了最为关键的一步,那就是判断是否为脑梗,并及时拨打120。  

记住,不是所有摔倒都是普通跌倒,也不是所有昏迷都要立刻起身。在不确定病因的情况下,“不动”有时是最安全的选择。

二、遇到脑梗患者摔倒,正确做法是这些  

当发现有人突然摔倒并伴有以下症状时,就要高度怀疑脑梗: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口角歪斜、说话含糊不清、面部不对称、突发剧烈头痛或眩晕。这时,不要急于扶人,而是立即执行以下几步:  

保持冷静,观察患者状态,确认其是否有呼吸、心跳,是否能回应简单指令(比如“睁眼”“握拳”)。如果意识清醒且能配合,让他原地不动,并安抚情绪,如“别怕,医生马上就来”;拨打120,清晰说明情况,告诉接线员“患者摔倒,一侧手脚无力,语言不清,疑似脑梗”,这有助于急救人员提前准备溶栓药物或安排绿色通道;确保环境安全,移除周围尖锐物品,防止二次碰撞;若患者呕吐,将其头部轻轻转向一侧,保持呼吸道通畅,切勿强行喂水或食物;不随意移动患者,除非有明确危险(如火灾、车辆撞击),否则应让患者保持平躺或侧卧姿势,等待专业医疗人员到场处置。  

特别提醒:脑梗黄金抢救时间只有4.5小时,越早识别、越早送医,恢复几率越高。在这个过程中,你的冷静和科学应对,比任何“热心”都更有价值。

三、普通人也能成为“救命英雄”——学会识别脑梗信号  

很多人以为只有医生才能判断脑梗,其实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能通过几个简单方法快速识别:  

比如用“FAST法则”来初步筛查:F(Face)——看脸是否对称,能否微笑;A(Arms)——能否抬起双臂,是否一侧下垂;S(Speech)——能否清晰说话,是否含糊不清;T(Time)——一旦发现上述任一异常,立即拨打120。这个方法已被全球广泛推广,简单有效,适合所有人掌握。另外,还要注意一些容易被忽视的“非典型表现”,比如突然视力模糊、头晕伴恶心、走路不稳像喝醉酒、短暂失语或理解困难等,这些看似轻微的症状,可能是脑梗的早期预警。尤其对于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房颤等慢性病患者,更要提高警惕,一旦出现异常,哪怕只是几分钟的不适,也值得重视。  

结语  

脑梗不是老年人的专利,年轻人也可能猝不及防地遭遇。别小看每一次“好像没事”的瞬间,脑梗往往悄无声息地靠近,直到某一刻爆发。而你能做的,就是在它到来之前,先学会看见它。面对摔倒的患者,别再凭本能去扶——那可能是最危险的一次“善意”。真正的帮助,是在混乱中保持清醒,在慌乱中做出理性判断。记住:第一时间报警、保持患者稳定、避免无谓移动,才是对生命最大的敬畏。每一个普通人,都有机会成为关键时刻的“救命英雄”。只要你愿意学一点知识,多一分耐心,就能在别人最无助的时候,点亮一道光。

2025-08-13
分享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