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反复发作?——中医“脾胃观”与日常养护指南

慢性胃炎反复发作?——中医“脾胃观”与日常养护指南
作者:​朱瑛   单位:上海市浦东新区川沙华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996

胃部隐隐作痛,伴随胀满不适感,上述症状反复发作这极有可能是慢性胃炎的信号,这是一种人群常见病,疾病病程长,且容易出现反复发作,在病情反复缠绵过程中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如未能彻底根治极有可能埋下健康隐患,而中医“脾胃观”的运用为慢性胃炎的日常养护提供了指南。

1.中医“脾胃观”:脾胃人体的后天之本

早在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便有对脾胃观的论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形象的将人体脾胃比作是负责饮食消化的重要“粮仓”,在祖国中医学的庞大理论体系当中对于脾胃的重视程度较高,认为脾胃是人体食物消化吸收的重要器官,与此同时也是人体的后天之本,是人体各项生命活动得以运行的气血津液仓库,都需要依赖脾胃将食物进行转化使其成为精微物质,再经由经络传输抵达全身各处。保持脾胃健康,方可确保身体各个脏腑能够获得滋养,从而可维持各项生理功能,反之若脾胃受损,影响身体营养供应以及生理功能运行。

慢性胃炎病情易反复发作,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其原因是脾胃功能失衡,受到外感邪气、饮食不节或情志不畅等影响均可对脾胃正常的纳运协调状态造成影响,使其平衡紊乱,如长时间暴饮暴食可导致脾胃负担加重,引起运化无力,长时间处于焦虑、抑郁的情绪状态下,会干扰肝气疏泄,使得横逆泛脾,造成胃痛、胃胀等情况,上述脏腑之间具有的相互影响关系也是慢性胃炎患病后缠绵难愈的重要原因所在。

2.慢性胃炎的辨证分型

中医在疾病治疗中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慢性胃炎结合其症状表现、舌象特征、脉象特征中医将其划分为不同的症型,最为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①脾胃虚弱型:该症型患者的主要症状为胃脘隐痛、神疲乏力以及食欲不振,尤其是在进食油腻、生冷食物后上述症状会出现加重,同时患者的舌淡苔白,且脉搏细弱,该症型患者通常脾胃运化功能减弱,使得消化吸收能力下降,脾胃无法正常将食物转化为营养物质并输送到全身,导致消化吸收能力下降,从而出现一系列虚弱症状。因此,调理脾胃、增强脾胃运化功能是治疗该症型的关键。

②肝胃不和型:该症型患者的症状主要为脘腹胀满以及攻撑作痛,患者情绪波动时胃痛症状会有所加重,除此之外还可伴随一定的嗳气、反酸症状,患者的舌淡红、苔薄白,该类胃炎患者的疾病诱因主要为情绪因素。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肝有疏泄气机的作用。如果患者长期情绪不好,肝气就会郁结不畅。肝气一旦郁结,胃气就没办法正常往下降,导致肝和胃的气机失调,最后出现这些症状。所以对肝胃不和型慢性胃炎患者来说,情绪是诱发疾病的重要原因。治疗的时候,除了调理胃部,更要想办法疏肝理气,帮助患者调节情绪。

③湿热蕴脾型:该症型患者的主要症状为胃脘灼痛、恶心、呕吐以及口干口苦等,舌红苔黄腻,并且脉滑数。该症型的发生,大多与饮食不节有关。如果长期食用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或者饮酒无度,就容易在体内滋生湿热。湿热之邪蕴结在脾胃,阻碍脾胃的正常气机升降,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从而出现上述一系列症状。因此,对于湿热蕴脾型慢性胃炎患者,除了药物治疗,调整饮食习惯、清淡饮食也是十分重要的环节 。

3.中医“脾胃观”指导下的慢性胃炎养护方案

①饮食调养:对于慢性胃炎患者来说,饮食调理非常关键,吃对食物才能养护好脾胃。首先,规律进食很重要。每天应尽量固定用餐时间和食量。早餐要吃得营养,为身体补充能量;午餐要吃饱,满足身体需求;晚餐别吃太多,让脾胃有时间消化。其次,中医注重药食同源,恰当的饮食有利于调节脾胃,是慢性胃炎患者日常养护中的重要手段,例如脾胃虚弱者可以多食用一些具有健脾益胃功效的食物,如山药、南瓜以及小米等,可制作为山药红枣粥来食用,帮助补养气血,提升脾胃功能。对于肝胃不和者可以多食用一些具有疏肝理气功效的食物,比如佛手、陈皮等,可以将佛手泡茶日常饮用,能够缓解由于情绪剧烈波动而造成的胃痛不适感。对于湿热蕴脾者可以食用一些具有清热利湿功效的食物,比如冬瓜、薏苡仁等,可制作为冬瓜薏苡仁汤来饮用。最后,饮食上还要注意忌口。慢性胃炎患者最好少吃生冷食物,比如冰淇淋、生鱼片,这些会伤到脾胃阳气。辛辣的辣椒、花椒也得少吃,它们容易刺激胃黏膜。还有油炸食品、肥肉这类油腻食物,吃多了会让脾胃消化负担加重。少吃这些食物,脾胃才能轻松工作,慢慢调理好肠胃。

②生活习惯:想要增强脾胃功能,适当运动是个好办法。通过坚持适当运动锻炼有利于胃肠蠕动,提升脾胃功能以及增强脾胃动力,可选择八段锦、太极拳等传统健身功法坚持锻炼,上述锻炼项目动作缓慢且柔和,一方面能够活动筋骨,另一方面又可帮助调节人体气息,有利于气息恢复流畅,进一步改善脾胃运化功能。除此之外也可选择散步、慢跑等锻炼项目,然而要避免餐后立即进行运动锻炼,这极有可能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需要注意的是,运动时应以微微出汗为宜,不要让自己过度劳累。坚持每天运动,不仅能改善脾胃功能,还能增强身体抵抗力,减少胃炎发作的次数。脾胃天生就怕寒,偏爱温暖的环境,因此腹部保暖对慢性胃炎患者来说也极为重要。在季节交替的时候,比如秋冬转换、冬春交替,气温波动大,稍不留神腹部就容易受凉。平日里出门,大家可以多穿一件保暖背心,把腹部好好护住。晚上睡觉的时候,一定要盖好被子,别让肚子露在外面。要是腹部受了凉,寒气侵入脾胃,很容易就会引起胃痛、拉肚子。特别是本身脾胃就比较虚弱的人,更要多留个心眼,做好保暖。给腹部做好保暖,就好比给脾胃穿上了一层“保护衣”。这样一来,脾胃就能在温暖舒适的环境里正常工作,减少各种不舒服症状的出现。

③情志调节:中医认为肝主疏泄,人的情绪状态会对脾胃功能产生影响,长时间处于焦虑、紧张、抑郁的状态下会引起肝气郁结,干扰脾胃运化功能,所以日常保持乐观积极的心理状态十分关键。可采取冥想、听音乐、深呼吸、瑜伽等方式来充分放松身心,日常可通过培养兴趣爱好、参与社交活动来分散注意力。最后可尝试应用以情胜情法来进行情绪调节,比如在悲伤时可观看喜剧节目,或与家人聊天谈心来进行情绪调节。

④中医外治法:中医外治法也是养护脾胃、缓解慢性胃炎症状的有效手段。可以选择中脘穴、足三里穴、脾俞穴等穴位。中脘穴在肚脐往上4寸的地方,它是胃的募穴,专门用来调理胃部功能。足三里穴在小腿外侧,从膝盖下方的犊鼻穴往下量3寸,是大家都知道的“保健要穴”,艾灸它能提升免疫力,调节脾胃。脾俞穴在背部,位于第11胸椎棘突下,往两边各旁开1.5寸,艾灸此穴可以起到健脾和胃的效果。一般每周艾灸2到3次,每个穴位灸15到20分钟,以皮肤微微发红、感觉温热为宜。除了艾灸,按摩也很实用。每天早晚可以按摩腹部。把双手叠放,放在肚子上,以肚脐为中心,按顺时针方向轻轻揉。每次揉10到15分钟,就能促进胃肠蠕动,增强脾胃消化能力。另外,还可以按摩内关穴和合谷穴。内关穴在手腕横纹往上2寸,两肌腱之间;合谷穴在手背,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经常按摩这两个穴位,能快速缓解胃痛、胃胀这些难受的症状。

慢性胃炎是一种十分顽固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总反复确实让人头疼,但只要我们弄懂中医的“脾胃观”,从饮食、生活、情绪这些方面做好日常调理,脾胃功能就能慢慢变好,胃炎症状也会减轻。养脾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得有耐心,长期坚持才行。要是症状严重,或者一直不好转,千万别拖着,一定要去医院,在医生指导下接受治疗。希望大家都能把脾胃养得健健康康,尽情享受美食,日子越过越舒心

2025-08-01
分享    收藏